陆风终于表态了,可以看出陆风的语气还是比较克制,但是态度已经很明朗了,陆风对自己产品的安全品质是有信心的。正如声明中提到的那样“上市三年来,陆风汽车无论在苛刻的专业越野比赛中还是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复杂路面上,均经受了安全性考验,获得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事实胜于雄辩,与ADAC的铁皮罐子论相比,我更愿意相信广大用户的使用反馈和中国厂商的声明。
nyBT4e 陆风汽车难道真那么不经撞?不必说陆风通过了国家标准的检测,不必说陆风自己主动增加的欧洲标准测试,单是陆风汽车走出国门时要通过国外一系列的检验、测评我想陆风都不是那么象“豆腐渣”。而ADAC虽然在德国驾驶者中有影响力,但它只是一个民间组织,欧洲人也并不都是活雷锋,很多民间组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X}
g3[ 这里面有个焦点问题,就是标准之争。国人向来崇尚欧洲标准,对国家标准非常不屑,大家追求高标准的心态是绝对可以理解的,但是国情不同,标准自然不同。64公里是一个绝对标准吗?为什么是64公里而不是84公里?欧洲人的解释是基于统计结果,但是这个统计结果是从哪来的,肯定都是根据欧洲用户的使用习惯统计出来的,要知道,欧洲的大多数高速公路都是不限速的,平均时速在150一点都不奇怪,对欧洲用户而言,很多人也表示并不在意是64还是84,反正自己开车比这快多了,也没有人一直在所谓的安全速度之下驾驶,该快还得快。而在中国,先不说法律对高速公路最高速度的限制,就是不限制,也没有多少条路能让人开到150,这个标准对中国用户并不太具备适应性。举个极端的例子,中国把汽车的碰撞试验标准提升到120公里,肯定会有很多用户开骂,因为毕竟,不是每个用户都能买得起Volvo,也不是每个用户都喜欢超速行驶。
*dPbV.HCl 陆风在欧洲销售已经通过欧洲的相关法规,就表明安全保障没有问题,从声明中我们也看到,陆风不仅通过了国内标准的测试,而且还主动增加并通过了欧洲标准的测试。陆风车可能并不太适合超高速驾驶,也就是说陆风并不适合所有欧洲用户,但是肯定有他的用户群,欧洲法规允许陆风销售,就是这个道理。凭什么剥夺这群人的选择权?欧洲法规没有剥夺他们的选择权,但是欧洲厂商却不希望这样,因为这样这批人就必须选择自己的产品,让他们不得不承受高价格,如此而已。
'S:$4j 另外从欧洲朋友处获得的消息,ADAC此次测评行为相当怪异,没有按照欧洲权威检测惯例那样出牌。整个测试即没有通知制造商,也没有通知陆风在欧洲的代理商。据说ADAC为了此次测试,以匿名方式购了两辆陆风汽车,悄悄举行碰撞测评,完全是一个单方面的测评。这种事情在欧洲来看是不可思议的。欧洲是一个讲民主和制衡的社会,对规则的尊重是凌驾与任何事情之上的。政府太强了,就要有规则制约政府;如果某一个机构行为的影响力巨大,就会在制度上设计来制约机构权利的滥用,消费者对汽车厂商而言是弱者,而汽车厂商在这些评测机构面前是弱者,这也是为什么NCAP要求测评时必须要有厂商到场以保障测评的公正,防止暗箱操作。
<1
;pyw
y 在ADAC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厂家因检测结果与ADAC的纠纷,并最终闹得沸沸扬扬。所以这次由ADAC发出的报告,其真实动机我们不得而知道,而其测试结果也是值得怀疑的。
0N$FIw2 事实上在陆风出口欧洲之后欧洲众多媒体的评论已经透露出了一些信息。欧洲媒体警告欧洲车商警惕中国汽车厂商的威胁,否则会因此而承担后果。对此美国通用汽车CEO瓦格纳的话是最好的注解,“对竞争对手的出现漠不关心是愚蠢的,日本和韩国企业给了我们一些教训”。欧洲汽车对中国汽车成为下一个 “日韩系”表露出深深的担忧,而正当中国汽车大张旗鼓首次参展法兰克福的时候,ADAC的评测报告便应声而出了,这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巧合,要知道陆风汽车在欧洲的销售7月就开始了。估计用不了多久,汽车可能会和鞋类,纺织品一样,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焦点。这是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中国汽车能在这么短短十数年做到这个份上,的确不容易。中国汽车还很脆弱,经不得风吹雨打。奇瑞,吉利,陆风都遭遇了很多挫折,有些挫折是作为成长企业必须面对的,而另外有些挫折完全是国际间的利益之争而强加的。
/ :6|)AW.{ 本来一直觉得陆风出口有炒作之嫌,因为中国汽车出口已经不新鲜了,但是从目前看来,陆风这次出口欧洲确实是中国汽车业一件大事,而此次碰撞事件,对于即将出口美国的奇瑞而言,也可以值得借鉴。中国汽车要出口欧美,确实不易,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希望陆风能一路走好。
}}D32TVN
'+27_j
7nFOVZ
\"Y,1in#
%^vT7c>
+yHz7^6-5
@XV&^l-
4a+gM._+O
,X4+i8Yc
| |
$nO~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