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
" vW4"R6
Y<4%4>a
w$XqxI/&
.T>^bLuFy
1edeV48{:
iI]E
%H}
'm4v)w<y#
一、发动机点火能量多少合适?
k"L?("~
\7d T]VV 其实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一个问题,发动机在什么工作状况下用多少点火能量汽车工厂存储于ECU的只读存储器ROM中。
H!81Pq~ ECU只读存储器ROM中存有500多万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实际工作情况实驗测量优选得出的。发动机工况千变万化,ECU要根据各传感送来的信息计算寻找出只读存储器中与现时相同(或最接近)工况的数据,发出喷油脉宽、点火提前角、闭合角(点火线圈充电时间)指令。
YM`I&!n 一辆车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ECU的数据编写程式,工厂不会公告数据,属知识产权范畴。
.}4^b\
+DR,&;
BHrNDpv
;]I~A
GH:
但是有关点火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公开们的,写在教科书上。所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发动机点火能量作出正确的认识解读。
NxzRVsNF
&?(472<f**
0OF ]|hH
6Cvg-X@
A 、在燃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成功点燃混合气的跳火能量为0.3mj就可。(0.0041868mJ=0.001卡)
ow@1.5WL+
L;
f
*3r{s'm
I_/kJ#7vj
传统机械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50mj,电子无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
MX.=k> 当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时称为高能量点火,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点火线圈初级能量达到200-300mj或更高称为超高能量点火,多用于稀薄混合气技术发动机(环保,日后发展趋势),压缩比在13:1,空燃比25:1。
L>qLl_.
'nFqq:2Xa
N?'V,p
0=
54 Baz
B、点火能量大小由ECU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控制,与喷油脉宽类似控制点火线圈初级电流通断时间。
hoc$aqP6pp 控制点火能量大小的目的是既可保证成功点火又可保护各种元器件。例如火花塞、分电器、点火线圈初级、点火模块等等及感少电磁波幅射干扰。
R^.oM1qu|
ag-\(i;K]
[<Wo7G1s
[V ~(7U
C、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大点火能量只是提高较浓或较稀混合汽混成功点火概率,所以对于怠速、低速更有利。
d0y
[:
WG8}}`F|
v/{LC4BF
;uj&j1
D、点火能量达到一定值后,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功率(燃烧速度), 即所谓的增加马力。
'thWo wE 很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点火能量越大燃烧效率越高,其实是点火成功与不成功的问题。
b^[Ab:`}[V
.)L%AN
f
{~J'J $hn8
rCt8Q&mzf
E、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汽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这个理沿用了100多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事实。例如同样的点火能量,北方冬天发动机温度不足,使燃烧效率低,油耗上升。
wq K:= 混合气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燃烧的速度快,一点即着,高到一程度甚至自燃即点火能量为0,所以,发动机转速越高温度也根随增高,用较小的点火能量即可。
%?<Y&t
ZC7ZlL_
.VD:FFkW
@wVq%GG}
F、假如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h3{MTr/
$bo,m2)
BN]{o(EB
<&CzM"\Em
G、点火失败原因:1. 混合气在浓限或稀限区2.火花塞断火。
QnMN8Q9
#Zq[.9!q{
0(h'ZV
.NX>d@
Kc
请参看图(1-6)
WEZ)>[Xj?
PTf.(B"z
f^D4aEU
<Q%:c4N
二、火花塞的能量转换特性
TU,k(
`tn<
Xy'qgK?
J&jNO
Nu?
c(y~,hN&p
只有把火花塞电能转换成热能的工作特性弄清楚了,才能正确解读点火能量。
>|e>=
0Q_@2
ecI[lB
3C8W]yw/s
A、火花塞跳火由电容放电期(1-10微秒左右)温度达60000K(色溫单位K=℃+273.15)。,及电感放电期(最大量:传统约0.7ms无触点大于1.2ms) 温度达3000K。
3GS oHsNk
S>]Jc$
"$Wi SR
Z:#-4CiP
B、正常情况下混合气由火花塞电容放电期点燃,当混合气成功点燃后电感放电期对输出动力没有存在的实质意义,只会加速火花塞电极的烧蚀。就如我们启动发动机扭钥匙,着机了还在扭住不放手一样多余。
eo4<RDe< 祥見:http://www.dncc.cn/bbs/dispbbs.asp?boardid=41&id=8969
$J#}3;a 当电容放电期不能成功点火时,电感放电期持续的火花延续点火,适当延长火花期还有利于残余气体燃烧,有利环保,这是它存在的目的。
N1I1!!$K;%
{=7W;uL
-o F#a 8
##,i<
C、火花塞电极形状对跳火电压及放电时间有影响,但変化量不大。反而发动机工况对跳火电压及影响甚大,不同的工况跳火电压可达6、7kv变化之多。
g4d5G=y 跳火电压是个变量,其它条件相对稳定时,只要影响因素是压力及温度。
[j}%&$
xVKx#X9yk
Bi
kCjP[b
Rl3KE)<
D、火花塞间隙跳火前如同稳压二极管(拑位),虽然点火线圈可输出几万伏高压,但到达击穿电压时点火线圈电压就升不上去了,跳火后如同一个电阻,点火线圈的剩余能量通过这个电阻泄放,产生持续的火花。
g:;v]
Uk;SY[mU
e|MyA?`
k92X)/ll'
E、火花塞间隙小,电极吸热作用使间隙中的混合气体温度难上升,不易着火,过小就进入淬火区。
qKO\;e* 火花塞间隙大,跳火能量上升(电压增大),但压力高温度低时容易发生击不穿混合气(断火)现象。
2EK
\QW o 火花塞间隙在0.7mm-1.2mm之间,点火线圈能量大间隙也适当增大,对提高点火成功率有利。
lsio\ $
t}oxHEa V
=3J~Fk
h2BD?y
F、火花塞能量来自点火线圈,所谓有高能量火花塞实是无稽之淡。
]
2b@mX 不管用何材料制造火花塞电气性能是一样的,只有使用寿命不同。
8vP d~te 火花塞二个电极都是导体,其间隙中的混合气为负载,原理如同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铜导体线或铁导体线去连接一个相同电阻的负载时,所通过的电流是相等的,即转换的热能大小一样。
IM@Qe|5 G、贵金属(铱、铂…)有较低的电子发射势垒,所以跳火电压比普通火花塞低,互换时贵金属火花塞间隙应略大于普通火花塞间隙才匹配。
WW_X:N~~e\
=kCpCpET
i4-L!<bJ
mPh;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2C>p A、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不变时,火花塞击穿电压越高,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越大,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短。
9X(bByEO B、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变大,火花塞击穿电压不变时,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长。
`?$R_uFh:
j`
x9z_
!pN,,H6Y
wF%XM
_M
重要提示: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混合气燃烧速度的理解为
HU'd/5fun
_W!g'HP-D
:+;F" _
jf})"fz-*
100mj与150mj能量通过火花塞时,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相等,时间也相等,电感放电火花期时间长短不同,即在相等的时段内所发出的热功相约。
+J^}"dG
j$Kubg(I5
9@S
icqx
3w0m:~KS6V
Cd(Ov5%
ah}aL7dgO
O,DA{> *m
.&L#%C
T$'Ja'9Kj
*WOA",gZ
r Yc?y
三、点火线圈能量
%1e`R*I
'e0qdY`
1{"e'[L
E7y<iaA{~
点火线圈即高压变压器,简单工作原理: 变压器初级电流变化引起变压器内磁通量变化,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高压)。
~D
5'O^ 有两种点火方式:
5GC{)#4 A.。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
|j
c87(x<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以点火线圈建立磁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NCX!ss 特点:靠断开初级线圈电流产生点火电压,火花持续时间长。
;k!bv|>n
<-X)<k
k
h#|`E#,
x>p=1(L
B.电容储能式点火系
B5P++aQ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先从电源获取能量以蓄能电容建立电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a@cK, 特点:靠电容通过初级线圈放电产生点火电压,放电能量大,时间短,可在一个燃烧期作1-3次跳火。
82efqzT
~ m,z| 根据实驗正实,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更适合家用轿车发动机,所以汽车基本都采用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而不是成本及技术原因。
jFbz:a
UF
{(7C=)8):
c]t=#
X;6&:%ZL@^
电感蓄能式点火线圈其输出负荷为50PF时(火花塞电极默认电容)时,次级电压上升时间一般为10s~50μs,幅值在35kV左右。
: ,LX3, 点火线圈初级电流按指数曲线规律上升,通电时间长电流大。点火线圈初级电流越大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大,电流越小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小。ECU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对点火线圈能量的控制。
q#c\
`?2S4lN/
Ym2![FC1
Z
r
点火线圈并不复杂,设定点火线圈最大能量后,可根据电工学公式计算出各项參数进行试制后定型生产。
7??+8T#n*
"6FZX~]s!
+A>>Ak|s
AD_")
_B|i
四、 探讨结论
N^*%{[<5
!KKkw4
`*g(_EZsS
@a$_F3W
清华大学研究说明,传统点火改为高能点后功率提高不足4%。
Iv+JEuIi
xY4g2Q
J
/5:2g#S4
,+2!&"zD
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系统,我们改装点火能量还有多大的提升余地?
&3gC&b^i 为什么提高点火线圈能量后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xVxN
@[ 点火能量是否可增大到1000MJ,上限是多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y,Gg/
35Ro85j
^F)t>K$0m
_V`F_C\\#
最具讽刺的是厂家要控制点火能量的输出不要过大,而改装者却越大越好。
#<K'RJn
P5KpFL`B
W|Cs{rBc?
3*T/ 7\
有人说是汽车厂设计的疏忽,有人说是成本原因,也有人说厂家是对的。各人自己去解读吧。
n&!q9CR`
O=vD6@QI
X(O:y^sX}
8>G5VhCm~o
Em4'b1mDX%
i1X!G|Awfv
>sdF:(JV&
五、本人浅见
W9{;HGWS
YzJWS|]
FjI1'Ah\
g~(G P
z_#H
J}R=
/Z~$`!J
sO!m,pK(
从有关文献中可知:
PBcb*7W
~]9EhC'l
I>6zX
T-x9IoE
,w=u?
ICc:k%wE7
|0X~D}r|J
A、火花塞间隙不变时,最小跳火能量决定于温度及压力。最小跳火点火能量大小是随发动机各种工况改变的。
,Vof<,x0
Jc` tOp5
e5'U[bQm
CT'#~~QB
B、 温度及压力不变时混合气过浓或过稀需要更大的点火能量才能点燃,即增大跳火电压。
EW+QVu@
nUisC5HW
*>xCX
wrsr U
C、 混合气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气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与点火能量大小无关。
'u
d[#@2
MIh\z7gW
{-%8RSK=<
tmooS7\a
D、最小点火能量虽然能点燃混合气,但为保险起见,应适当加大。
t'l4$}(
+*:mKx@Nw
+*]$PVAFA
alaL/p{O
E、 混合气浓度在着火区时,火花塞跳火即可成功点火。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ahg:mlaob
ayy\7b
}=[p>3Dd
xsZG(Tz
msBoInhI
r%U6,7d=)
|
E
a%nghl
所以1,点火能量越强,点着混合气概率越高,即范围变宽(见图曲线)。因发动机低转速时进气量大压力上升,温度又较低,所以提高点火能量对改善低速及怠速点火性能较为明显。但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由于混合气着火容易,造成点火失败原因减少,发动机输出就不会有什么差异了。
wL0[Slf}
{=GmXd%D
X:i
?gRy"
$g>bp<
9v4
所以2,混合汽燃烧时间在750μS-2500μS之间,高能点火火花持续时间在1200-1800μS。
eK7A8\;e 当用1800μS火花能量去点燃混合汽燃烧时间只有1000μS的混合气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yiv.<4 答案是:混合气已燃烧完结而火花塞还在跳火,电离通道生产的高热加上火花塞自身温度加速了火
?'k_K:_ 花塞电极的烧蚀,也增加了点火系统负担。这样讲你应明白为何ECU要有调节点火能量功能了吧。
T~3{$
F~Dof({:
Ck/44Wfej
+2iD9X{$MX
5Y+YN1
>N#Nz
0|(
93*d:W8Vr
所以3,ECU根据不同的工况输出恰到好处的点火能量,达到既不失火又可保护点火系统元件的目的。事实是这种保护会使发动机点火成功率范围变窄(见图曲线),在低转时确实会帶来某些时刻点火失败,造成发动机抖动,也因点火失败造成功率损失。所以当用较强能量的点火线圈时,对低转点火成功率会提高,就是所讲低速好了。
w1I07 (
z-MQGqxR
CF>&mXg\
O1~7#nJ*4[
所以4,我个人认为厂家的点火能量选择是为了达到“保护”与“能量”的平衡,牺牲了非工作转速区的性能。这个道理与怠速的稳定性及耗油的矛盾是一样的。某发动机把目标怠速定在500转时省油但抖动很大,怠速定在1000转时很稳定却费油,最后为取平衡怠速定在800转。但并不影响发动机正常转速工作的动力性。
[;{xiW4V]
Je|:\Qk
gbYM1guiD
^~N:lW#=
一台发动机推出市场之前,厂家一定经过各种测试。点火系统是关系到整机功率输出的重要一环,不管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多优秀,当点火时间失准、点火能量不够造成失火时,发动机性能将大打折扣。
lusUmFm'* 厂家有各种设备仪器,实驗资源来对发动机性能测试,所以厂家必定会通过各种实驗选择一个合适能量点火线圈的。
vE,^K6q0` 当我们用感觉去测试点火线圈时,厂家却是用电脑图象观察分折,不在一档次。
b-/QZvg 厂家做了99%的爬山工作,不可能最后由我们用1%代价去达到顶峰。
]e),#_M
sgP{A}4 W
*]HnFP
VQqBo~
=q]!"yU[d
结论:增大点火能量,成功点燃混合气概率越高,大到多少合适我不知道。
hZHM5J~
8 5ET$YV
9}9VZ r?
{>1FZsR49t
6qZ\^ U
??p%_{QY~b
>E+g.5
,:W
l@B9}Icq
TsTc3
Q>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06-30 21:35: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