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2O)
yBn_Kd
30 7fBa
eoJ]4-WFq
u7muaSy
K/Jk[29"\
jYdV?
B
b"P&+c
一、发动机点火能量多少合适?
qT0_L
!VNbj\Bp 其实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一个问题,发动机在什么工作状况下用多少点火能量汽车工厂存储于ECU的只读存储器ROM中。
]
?9t - ECU只读存储器ROM中存有500多万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实际工作情况实驗测量优选得出的。发动机工况千变万化,ECU要根据各传感送来的信息计算寻找出只读存储器中与现时相同(或最接近)工况的数据,发出喷油脉宽、点火提前角、闭合角(点火线圈充电时间)指令。
Vs|sw 一辆车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ECU的数据编写程式,工厂不会公告数据,属知识产权范畴。
-7,vtd[h
UXQb={
+=Yk-nJ
n~9 i^
但是有关点火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公开们的,写在教科书上。所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发动机点火能量作出正确的认识解读。
JUmw$u
|x*{fXdMhr
Ck:#1-t8{
<g]
ou
YHZ
A 、在燃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成功点燃混合气的跳火能量为0.3mj就可。(0.0041868mJ=0.001卡)
=DGn,i9
aytq4Ts
Y')O>C0~
1M7\:te*
传统机械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50mj,电子无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
fBHkLRFH 当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时称为高能量点火,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点火线圈初级能量达到200-300mj或更高称为超高能量点火,多用于稀薄混合气技术发动机(环保,日后发展趋势),压缩比在13:1,空燃比25:1。
=-OCM*5~S
I>A^5nk
O!#L#u53
Gk{
"O%AE
B、点火能量大小由ECU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控制,与喷油脉宽类似控制点火线圈初级电流通断时间。
O4 +SD 控制点火能量大小的目的是既可保证成功点火又可保护各种元器件。例如火花塞、分电器、点火线圈初级、点火模块等等及感少电磁波幅射干扰。
)z?&"I
]X>QLD0W
zJy 89ib'
[T.(MbP
C、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大点火能量只是提高较浓或较稀混合汽混成功点火概率,所以对于怠速、低速更有利。
3IJI5K_
|ZST
Y}RXA
y3@x*_K8
E-tNB{r@
D、点火能量达到一定值后,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功率(燃烧速度), 即所谓的增加马力。
0oi5]f6g?8 很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点火能量越大燃烧效率越高,其实是点火成功与不成功的问题。
]
/VIff
jKCqH$
QhE("
}1
sei!9+bZr
E、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汽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这个理沿用了100多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事实。例如同样的点火能量,北方冬天发动机温度不足,使燃烧效率低,油耗上升。
_OxnHf:| 混合气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燃烧的速度快,一点即着,高到一程度甚至自燃即点火能量为0,所以,发动机转速越高温度也根随增高,用较小的点火能量即可。
X8l1
xD
R?9Plzt5
S~(VcC$K
4!s k3Cw{
F、假如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v'5*n9
*U^I`j[u
GQ)cUrXQz
r$eL-jQmn
G、点火失败原因:1. 混合气在浓限或稀限区2.火花塞断火。
AezXou&
2qR@:^
m,_oX1h
LYKm2C*d
请参看图(1-6)
KA[Su0
"K]4j]yU
8;bOw
o{eG6
二、火花塞的能量转换特性
6Vo}Uaq4
{643Dz<e
CK%W+";
7KLq-u-8
只有把火花塞电能转换成热能的工作特性弄清楚了,才能正确解读点火能量。
j@f(cRAf#
?Uz
HQr
#N:o)I
x1Uj4*Au
A、火花塞跳火由电容放电期(1-10微秒左右)温度达60000K(色溫单位K=℃+273.15)。,及电感放电期(最大量:传统约0.7ms无触点大于1.2ms) 温度达3000K。
-Cl0!}P4I
v "07H
b=sc2)3?
/h;X1Htx}
B、正常情况下混合气由火花塞电容放电期点燃,当混合气成功点燃后电感放电期对输出动力没有存在的实质意义,只会加速火花塞电极的烧蚀。就如我们启动发动机扭钥匙,着机了还在扭住不放手一样多余。
cP-6O42 祥見:http://www.dncc.cn/bbs/dispbbs.asp?boardid=41&id=8969
z}Q54,9m 当电容放电期不能成功点火时,电感放电期持续的火花延续点火,适当延长火花期还有利于残余气体燃烧,有利环保,这是它存在的目的。
3K{'~?mM
+Oo>V~
J 5~bs*a8
t!v#rn[
C、火花塞电极形状对跳火电压及放电时间有影响,但変化量不大。反而发动机工况对跳火电压及影响甚大,不同的工况跳火电压可达6、7kv变化之多。
ftRf~5d2 跳火电压是个变量,其它条件相对稳定时,只要影响因素是压力及温度。
4vF1
N2WQrTA:S+
xj\!Sn2
K?`Fpg(
D、火花塞间隙跳火前如同稳压二极管(拑位),虽然点火线圈可输出几万伏高压,但到达击穿电压时点火线圈电压就升不上去了,跳火后如同一个电阻,点火线圈的剩余能量通过这个电阻泄放,产生持续的火花。
j\@Ht~G
7XrXx:*a5
;XAj/6pm
Ry_"so w4
E、火花塞间隙小,电极吸热作用使间隙中的混合气体温度难上升,不易着火,过小就进入淬火区。
:^bjn3b 火花塞间隙大,跳火能量上升(电压增大),但压力高温度低时容易发生击不穿混合气(断火)现象。
'j&+Pg)@ 火花塞间隙在0.7mm-1.2mm之间,点火线圈能量大间隙也适当增大,对提高点火成功率有利。
crvq]J5
nA1059B
vr2cDk{
}}s.0Q
F、火花塞能量来自点火线圈,所谓有高能量火花塞实是无稽之淡。
42B_8SK 不管用何材料制造火花塞电气性能是一样的,只有使用寿命不同。
b~Q8&z2 火花塞二个电极都是导体,其间隙中的混合气为负载,原理如同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铜导体线或铁导体线去连接一个相同电阻的负载时,所通过的电流是相等的,即转换的热能大小一样。
_(zPA4q8q G、贵金属(铱、铂…)有较低的电子发射势垒,所以跳火电压比普通火花塞低,互换时贵金属火花塞间隙应略大于普通火花塞间隙才匹配。
vj#Y /B
uW{;@ 7N
gq|]t<'
^V;h>X|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Rv=rO|&] A、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不变时,火花塞击穿电压越高,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越大,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短。
F15Yn B、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变大,火花塞击穿电压不变时,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长。
24b?6^8~k
`"RT(` m
`-)Hot)
(Rs052m1
重要提示: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混合气燃烧速度的理解为
:ND e<6?u
%k=c9ll@:
.9VhDrCK
Y{D?&x%yq
100mj与150mj能量通过火花塞时,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相等,时间也相等,电感放电火花期时间长短不同,即在相等的时段内所发出的热功相约。
e#!,/pE
n=A}X4^
qlm7eS"sy
99*QfC
"Tnmn@
qk=OodEMK
4XNkto
qF4=MQm\aE
TlpQ9T
Y0g6zHk7
'J: xTp
三、点火线圈能量
UB7C,:"
:JCe,1!3@
yOE N*^6
e!
0Y`lQ
点火线圈即高压变压器,简单工作原理: 变压器初级电流变化引起变压器内磁通量变化,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高压)。
mH7Mch|
m 有两种点火方式:
dwmZ_m. A.。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
(zhi/>su
G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以点火线圈建立磁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V(h@T 特点:靠断开初级线圈电流产生点火电压,火花持续时间长。
xJF}6yPm@
^.(
i!BG'
4: S-
Sz'JOBp
B.电容储能式点火系
FvV:$V|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先从电源获取能量以蓄能电容建立电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DW.vu%j^[ 特点:靠电容通过初级线圈放电产生点火电压,放电能量大,时间短,可在一个燃烧期作1-3次跳火。
.Pi
8c[
ew{(@p+$ 根据实驗正实,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更适合家用轿车发动机,所以汽车基本都采用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而不是成本及技术原因。
AQa;D2B$
L!
DK2,
\>@QJ
/a:sWmxMT
电感蓄能式点火线圈其输出负荷为50PF时(火花塞电极默认电容)时,次级电压上升时间一般为10s~50μs,幅值在35kV左右。
D?:AHj%gW 点火线圈初级电流按指数曲线规律上升,通电时间长电流大。点火线圈初级电流越大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大,电流越小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小。ECU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对点火线圈能量的控制。
/>,KWHR|:
c&AJFED]<
GjD^\d/
;Or]x?-
点火线圈并不复杂,设定点火线圈最大能量后,可根据电工学公式计算出各项參数进行试制后定型生产。
)=]u]7p}
5_\+8A*
|_GESpoHH
Fk*C8
四、 探讨结论
&s>E~M0+J
31)eDs
7S.E,\Tws
j3&tXZ;F
清华大学研究说明,传统点火改为高能点后功率提高不足4%。
k+;XQEH
Uxb>)36I
3 Xl!Z^W
MCO`\"`l
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系统,我们改装点火能量还有多大的提升余地?
i&Xjbcbp 为什么提高点火线圈能量后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xjH({(/B>a 点火能量是否可增大到1000MJ,上限是多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B*&HQW *u
Rg\D-F6:
h)pYV>!d
(,;4f7\
最具讽刺的是厂家要控制点火能量的输出不要过大,而改装者却越大越好。
o[B"J96b
}dpE>
}.N~jx0R
3T~DeqAyw
有人说是汽车厂设计的疏忽,有人说是成本原因,也有人说厂家是对的。各人自己去解读吧。
.Z(Q7j^
B_S))3
_V(FHjY
z-^/<u1p
/Nns3oE
?;GXFKy
)3^#CD
五、本人浅见
[a7S?%>Bh
)h1 `?q:5
x$KQ*P~q
mxICQ>s
b
-v=tM6
5D>cbzP@
e)oi3d.wJf
从有关文献中可知:
kv`5"pa7M
@@|H8mP}H
X($@E!|
zxvowM
5va ;Ol4
">S.~'ds
3/2G~$C
A、火花塞间隙不变时,最小跳火能量决定于温度及压力。最小跳火点火能量大小是随发动机各种工况改变的。
1(WNrVm;
RDQK_Ef:
SiSxym
NKb,>TO
B、 温度及压力不变时混合气过浓或过稀需要更大的点火能量才能点燃,即增大跳火电压。
ar|!iU
,BG
L|5?3z
-Lbi eS%
^w|apI~HSE
C、 混合气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气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与点火能量大小无关。
x<%V&<z1g
7D%}(pX
D~s
TQfWr
4/tp-dBip
D、最小点火能量虽然能点燃混合气,但为保险起见,应适当加大。
ZRd,V~iz
GrB+Y!{{
[*k25N
[;F%6MPK^
E、 混合气浓度在着火区时,火花塞跳火即可成功点火。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JY 1| N
s
9Y'MQo*
3Vu_-.ID
fr\"MP
T=EHue$
*kmD/J
jujhK'\
所以1,点火能量越强,点着混合气概率越高,即范围变宽(见图曲线)。因发动机低转速时进气量大压力上升,温度又较低,所以提高点火能量对改善低速及怠速点火性能较为明显。但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由于混合气着火容易,造成点火失败原因减少,发动机输出就不会有什么差异了。
fEdp^oVg
K1th>!JW'
%kHeU=
}nsxo5WP
所以2,混合汽燃烧时间在750μS-2500μS之间,高能点火火花持续时间在1200-1800μS。
&y}
]^wB 当用1800μS火花能量去点燃混合汽燃烧时间只有1000μS的混合气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S85+OJ;M 答案是:混合气已燃烧完结而火花塞还在跳火,电离通道生产的高热加上火花塞自身温度加速了火
;X
zfd 花塞电极的烧蚀,也增加了点火系统负担。这样讲你应明白为何ECU要有调节点火能量功能了吧。
q83!PI
*#| lhf'
&$x1^
AB0>|.
Q\qI+F2?
S4!}7NOh
6qYK"^+xu
所以3,ECU根据不同的工况输出恰到好处的点火能量,达到既不失火又可保护点火系统元件的目的。事实是这种保护会使发动机点火成功率范围变窄(见图曲线),在低转时确实会帶来某些时刻点火失败,造成发动机抖动,也因点火失败造成功率损失。所以当用较强能量的点火线圈时,对低转点火成功率会提高,就是所讲低速好了。
'6zk>rN
[qHt
N.
wVac6q
$geDB~ 2>
所以4,我个人认为厂家的点火能量选择是为了达到“保护”与“能量”的平衡,牺牲了非工作转速区的性能。这个道理与怠速的稳定性及耗油的矛盾是一样的。某发动机把目标怠速定在500转时省油但抖动很大,怠速定在1000转时很稳定却费油,最后为取平衡怠速定在800转。但并不影响发动机正常转速工作的动力性。
b+!I_g4P
P d)<Iw^<
_^Yav.A=
:j4i(qcF
一台发动机推出市场之前,厂家一定经过各种测试。点火系统是关系到整机功率输出的重要一环,不管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多优秀,当点火时间失准、点火能量不够造成失火时,发动机性能将大打折扣。
EWn\]f| 厂家有各种设备仪器,实驗资源来对发动机性能测试,所以厂家必定会通过各种实驗选择一个合适能量点火线圈的。
hY^-kdQ>M 当我们用感觉去测试点火线圈时,厂家却是用电脑图象观察分折,不在一档次。
=`y.L5 厂家做了99%的爬山工作,不可能最后由我们用1%代价去达到顶峰。
' *x?8-K P
TRSR5D[
>kJEa8
c>*RQ4vE
Y:0SrB!\
结论:增大点火能量,成功点燃混合气概率越高,大到多少合适我不知道。
-H%806NAX7
i7fQj,
q
I]]3=?Y
7J]tc1-re
@LS*WJ< w-
:!M/9D*}0
x1\,WOrmK
F$UvYy4O d
_\YBB=Os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06-30 21:35: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