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R+n _
*V -ds8AQ
9GE]<v,_[
9j2\y=<&
m3B\)2B
"s${!A)
unpfA#&!"
3JTU^ -S<
一、发动机点火能量多少合适?
jzT;,4poy
O~nBz):2 其实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一个问题,发动机在什么工作状况下用多少点火能量汽车工厂存储于ECU的只读存储器ROM中。
5f/@:~ ECU只读存储器ROM中存有500多万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实际工作情况实驗测量优选得出的。发动机工况千变万化,ECU要根据各传感送来的信息计算寻找出只读存储器中与现时相同(或最接近)工况的数据,发出喷油脉宽、点火提前角、闭合角(点火线圈充电时间)指令。
Z#srQD3].( 一辆车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ECU的数据编写程式,工厂不会公告数据,属知识产权范畴。
?3.(Vqwog
6RR4L^(m
MYur3lj%_
XHwZ+=v
但是有关点火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公开们的,写在教科书上。所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发动机点火能量作出正确的认识解读。
6qz!M
Yc.
~qmG/z
@w
.b |
SevfxR
A 、在燃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成功点燃混合气的跳火能量为0.3mj就可。(0.0041868mJ=0.001卡)
2F*Dkv
RT_Pd\(qD
r-\T}e2Gz
[/fwt!
传统机械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50mj,电子无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
#QyK?i* 当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时称为高能量点火,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点火线圈初级能量达到200-300mj或更高称为超高能量点火,多用于稀薄混合气技术发动机(环保,日后发展趋势),压缩比在13:1,空燃比25:1。
[:hy
Ca
k/#1
J-%PyvK$?
]v,y(yl
B、点火能量大小由ECU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控制,与喷油脉宽类似控制点火线圈初级电流通断时间。
CbvL X="% 控制点火能量大小的目的是既可保证成功点火又可保护各种元器件。例如火花塞、分电器、点火线圈初级、点火模块等等及感少电磁波幅射干扰。
`kT$Gx4x
g8*|"{
21k-ob1Y
',ybHW%D%i
C、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大点火能量只是提高较浓或较稀混合汽混成功点火概率,所以对于怠速、低速更有利。
L ]'CA^N
vK>^#b3
bL[W
.O0
w~-d4M NM
D、点火能量达到一定值后,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功率(燃烧速度), 即所谓的增加马力。
*9&YkVw~ 很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点火能量越大燃烧效率越高,其实是点火成功与不成功的问题。
p7tC~]r:L
%;J`dM
B9-=.2.WU
$!@f{9+
E、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汽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这个理沿用了100多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事实。例如同样的点火能量,北方冬天发动机温度不足,使燃烧效率低,油耗上升。
bc NYoZ8`
混合气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燃烧的速度快,一点即着,高到一程度甚至自燃即点火能量为0,所以,发动机转速越高温度也根随增高,用较小的点火能量即可。
N~(}?'y9S
#oI`j
q
)uP= o
(WC<X Kf
F、假如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8)/4P?OL
4p]Y`];U
`#hy'S:e
@0G}Q
G、点火失败原因:1. 混合气在浓限或稀限区2.火花塞断火。
V}( "8L
975KRnj
\d6A<(!=v
cc@y
请参看图(1-6)
NZv1dy`fa
pJV<#<#Z
?v6xaVg:
,|D<De\v&
二、火花塞的能量转换特性
2>p>AvcK
X$)<>e]!>
^Yul|0*J
4J{6Wt";
只有把火花塞电能转换成热能的工作特性弄清楚了,才能正确解读点火能量。
l$
^LY)i
Qh3BI?GZ'3
%?2y2O,;
Gu@n1/m@o
A、火花塞跳火由电容放电期(1-10微秒左右)温度达60000K(色溫单位K=℃+273.15)。,及电感放电期(最大量:传统约0.7ms无触点大于1.2ms) 温度达3000K。
P_}wjz}9ZX
` {/"?s|
g>E.Snj}
2q4-9vu
B、正常情况下混合气由火花塞电容放电期点燃,当混合气成功点燃后电感放电期对输出动力没有存在的实质意义,只会加速火花塞电极的烧蚀。就如我们启动发动机扭钥匙,着机了还在扭住不放手一样多余。
:{,k F 祥見:http://www.dncc.cn/bbs/dispbbs.asp?boardid=41&id=8969
&o]fBdn 当电容放电期不能成功点火时,电感放电期持续的火花延续点火,适当延长火花期还有利于残余气体燃烧,有利环保,这是它存在的目的。
rgo!t028^
cqaq~
;I6C`N
s2F[v:|Wq
C、火花塞电极形状对跳火电压及放电时间有影响,但変化量不大。反而发动机工况对跳火电压及影响甚大,不同的工况跳火电压可达6、7kv变化之多。
ma/<#l^} 跳火电压是个变量,其它条件相对稳定时,只要影响因素是压力及温度。
Z`Jt6QgW
ss>?fyA
]& qmV
S&P5##.u`
D、火花塞间隙跳火前如同稳压二极管(拑位),虽然点火线圈可输出几万伏高压,但到达击穿电压时点火线圈电压就升不上去了,跳火后如同一个电阻,点火线圈的剩余能量通过这个电阻泄放,产生持续的火花。
T8FKa4ikn
nx,67u/Pb
m$hSL4N
+I\bs.84
E、火花塞间隙小,电极吸热作用使间隙中的混合气体温度难上升,不易着火,过小就进入淬火区。
s^KxAw_IV 火花塞间隙大,跳火能量上升(电压增大),但压力高温度低时容易发生击不穿混合气(断火)现象。
SV\x2
^Ea0 火花塞间隙在0.7mm-1.2mm之间,点火线圈能量大间隙也适当增大,对提高点火成功率有利。
"]N QTUb;
n~)Y% xe[U
SY$%!!
@R
C3b'
Q
F、火花塞能量来自点火线圈,所谓有高能量火花塞实是无稽之淡。
6Ss{+MF|v 不管用何材料制造火花塞电气性能是一样的,只有使用寿命不同。
3w9
]@kU 火花塞二个电极都是导体,其间隙中的混合气为负载,原理如同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铜导体线或铁导体线去连接一个相同电阻的负载时,所通过的电流是相等的,即转换的热能大小一样。
2 Lamvf G、贵金属(铱、铂…)有较低的电子发射势垒,所以跳火电压比普通火花塞低,互换时贵金属火花塞间隙应略大于普通火花塞间隙才匹配。
QB.'8B_
HEuM"2{DMM
pq[mM!;#v
2*citB{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Y(y9l{' A、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不变时,火花塞击穿电压越高,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越大,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短。
%;Z bQ9 B、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变大,火花塞击穿电压不变时,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长。
tHtV[We.:
-(w~LT$ "
)E:,V~< 8
_;:rkC fj
重要提示: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混合气燃烧速度的理解为
ISS\uj63M
"#twY|wW
-@2'
I++"@
URK!W?3c
100mj与150mj能量通过火花塞时,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相等,时间也相等,电感放电火花期时间长短不同,即在相等的时段内所发出的热功相约。
mX&xn2}qZ"
2{ o0@
X JY5@I.
Y@Y`gF6F
SIq1X'7
_J,xT
d$K=c1
P-'_}*wxi
%c X"#+e
Uk,g> LG
5M:D?9E+
三、点火线圈能量
VFj(M
j`}G
2z_2.0/3
f:woP7FP
~R]35Cp-#
点火线圈即高压变压器,简单工作原理: 变压器初级电流变化引起变压器内磁通量变化,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高压)。
o3N] `xD' 有两种点火方式:
1n=_y o A.。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
..W-76{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以点火线圈建立磁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T{'V^ 特点:靠断开初级线圈电流产生点火电压,火花持续时间长。
'0RwO[A#1
vH[47Cv G5
5z}w}zdg
r,1e 'd:
B.电容储能式点火系
s^Nw%KAv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先从电源获取能量以蓄能电容建立电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n.MRz WJpZ 特点:靠电容通过初级线圈放电产生点火电压,放电能量大,时间短,可在一个燃烧期作1-3次跳火。
f5*k7fg
B(a-k? 根据实驗正实,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更适合家用轿车发动机,所以汽车基本都采用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而不是成本及技术原因。
"I?Am&>'
<U5wB]]
w\54j)rb
q"O.Cbk
电感蓄能式点火线圈其输出负荷为50PF时(火花塞电极默认电容)时,次级电压上升时间一般为10s~50μs,幅值在35kV左右。
/,!
qFt 点火线圈初级电流按指数曲线规律上升,通电时间长电流大。点火线圈初级电流越大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大,电流越小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小。ECU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对点火线圈能量的控制。
JdIlWJY
"UEv&mQ
O+
%WR
'J,T{s1J
点火线圈并不复杂,设定点火线圈最大能量后,可根据电工学公式计算出各项參数进行试制后定型生产。
Wrr cx(
L`th7d"
g;ZxvR)ZJk
[
'%69dPh
四、 探讨结论
RxMH!^
9<Kj6t_
?8W("W
~Y.tz`2D
清华大学研究说明,传统点火改为高能点后功率提高不足4%。
e L.(p
k^<
sZ?mP;Q
:rP#I#,7w
aTBR|US
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系统,我们改装点火能量还有多大的提升余地?
=+w*gDr 为什么提高点火线圈能量后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M Jg , 点火能量是否可增大到1000MJ,上限是多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tRpEF2
ny-7P;->8
T!W~n
ZC
x{}z ;yG
最具讽刺的是厂家要控制点火能量的输出不要过大,而改装者却越大越好。
7t9c7HLuj/
a:YI"*S
!S%6Uzsj
2Ha5
yaTL
有人说是汽车厂设计的疏忽,有人说是成本原因,也有人说厂家是对的。各人自己去解读吧。
7dh1W@\
!Q-wdzsp?
]0c P
ml
7x.%hRk
2]jPv0u
bLG ]Wa
fDuwgY0
五、本人浅见
I{n;4?
t!l%/$-
8$ DwpJ
UD*+"~
jaqV[*440U
n!?r } n8
L<E/,IdE
从有关文献中可知:
Loc8eToZ
9/Wn!Ld
%\l0-RA@<
yW:AVqE)t
,`+Bs&S 8
6XZN>#
9/^d~ZO
A、火花塞间隙不变时,最小跳火能量决定于温度及压力。最小跳火点火能量大小是随发动机各种工况改变的。
E=3#TBd
uT
#Acg
ccIDMJ=2
>cC Gx
B、 温度及压力不变时混合气过浓或过稀需要更大的点火能量才能点燃,即增大跳火电压。
kq-mr
aUsul'e;M
O7Y
P_<,#
s{x*~M$vt
C、 混合气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气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与点火能量大小无关。
A52LH
,
ox i
a}
d=xI
x`j$9XN5
D、最小点火能量虽然能点燃混合气,但为保险起见,应适当加大。
kG|>_5
bSeL"
;k63RNT,M&
T^=Ee?e
E、 混合气浓度在着火区时,火花塞跳火即可成功点火。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ZBb.$}RC
NdED8 iRc
(1r>50Ge
7+Jma! o
1-Wnc'(OK
G>
{:D'#
>fzzrD}]
所以1,点火能量越强,点着混合气概率越高,即范围变宽(见图曲线)。因发动机低转速时进气量大压力上升,温度又较低,所以提高点火能量对改善低速及怠速点火性能较为明显。但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由于混合气着火容易,造成点火失败原因减少,发动机输出就不会有什么差异了。
6%hEs6-R
k49n9EX
>U
I
ch
73Zs/
所以2,混合汽燃烧时间在750μS-2500μS之间,高能点火火花持续时间在1200-1800μS。
GM5 6xZ!2T 当用1800μS火花能量去点燃混合汽燃烧时间只有1000μS的混合气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Gkvd{G?F 答案是:混合气已燃烧完结而火花塞还在跳火,电离通道生产的高热加上火花塞自身温度加速了火
_;RD-kv 花塞电极的烧蚀,也增加了点火系统负担。这样讲你应明白为何ECU要有调节点火能量功能了吧。
tF1%=&ss
4^9_E&Fa
S*@0%|Q4r
nL~
b
j"8N)la
feHAZ.8rp+
Okc*)crw
所以3,ECU根据不同的工况输出恰到好处的点火能量,达到既不失火又可保护点火系统元件的目的。事实是这种保护会使发动机点火成功率范围变窄(见图曲线),在低转时确实会帶来某些时刻点火失败,造成发动机抖动,也因点火失败造成功率损失。所以当用较强能量的点火线圈时,对低转点火成功率会提高,就是所讲低速好了。
eQj/)@B:V
e vuP4-[y
n
Lb 9$&
*6tN o-)^
所以4,我个人认为厂家的点火能量选择是为了达到“保护”与“能量”的平衡,牺牲了非工作转速区的性能。这个道理与怠速的稳定性及耗油的矛盾是一样的。某发动机把目标怠速定在500转时省油但抖动很大,怠速定在1000转时很稳定却费油,最后为取平衡怠速定在800转。但并不影响发动机正常转速工作的动力性。
UepBXt3)
.&y1gh!=
>YLm]7v}
?F/3]lsggT
一台发动机推出市场之前,厂家一定经过各种测试。点火系统是关系到整机功率输出的重要一环,不管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多优秀,当点火时间失准、点火能量不够造成失火时,发动机性能将大打折扣。
)c/]
8KU 厂家有各种设备仪器,实驗资源来对发动机性能测试,所以厂家必定会通过各种实驗选择一个合适能量点火线圈的。
w8qI7/ 当我们用感觉去测试点火线圈时,厂家却是用电脑图象观察分折,不在一档次。
*q
RQN+% 厂家做了99%的爬山工作,不可能最后由我们用1%代价去达到顶峰。
X_lNnk
>97N
$
8PQt8G.
O'k"6sBb
%lBFj/B
结论:增大点火能量,成功点燃混合气概率越高,大到多少合适我不知道。
O?@AnkOhn
dwRJ0D]&
!( /dbHB
:p89J\
U<zOR=_
zpJQ7hym
MGK%F#PM
^tI
,eZ
zt6GJz1q
wt]onv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06-30 21:35: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