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V.
_b9>ZF~
`JcWH_[
%R P\,|
Q2"K!u]
J7wIA3.O
+|qw>1J(
] -%B4lT
一、发动机点火能量多少合适?
d'[q2y?6N
h]&o)%{4 其实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一个问题,发动机在什么工作状况下用多少点火能量汽车工厂存储于ECU的只读存储器ROM中。
&.JJhX ECU只读存储器ROM中存有500多万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实际工作情况实驗测量优选得出的。发动机工况千变万化,ECU要根据各传感送来的信息计算寻找出只读存储器中与现时相同(或最接近)工况的数据,发出喷油脉宽、点火提前角、闭合角(点火线圈充电时间)指令。
dg&GMo 一辆车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ECU的数据编写程式,工厂不会公告数据,属知识产权范畴。
U "v=XK)!
M,we,!B0
g`4WisL1n
AR c
但是有关点火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公开们的,写在教科书上。所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发动机点火能量作出正确的认识解读。
XII'
,&
uEkGo5
A2.4#Qb'
fIn^a3TV
A 、在燃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成功点燃混合气的跳火能量为0.3mj就可。(0.0041868mJ=0.001卡)
"O_)~u
W9S6
SO^\
27MwZz
8YQ7XB
传统机械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50mj,电子无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
u5Mg 当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时称为高能量点火,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点火线圈初级能量达到200-300mj或更高称为超高能量点火,多用于稀薄混合气技术发动机(环保,日后发展趋势),压缩比在13:1,空燃比25:1。
EXR6Vb,
d+"F(R9
{7`1m!R
w=^~M[%w
B、点火能量大小由ECU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控制,与喷油脉宽类似控制点火线圈初级电流通断时间。
tg<bVA)E'J 控制点火能量大小的目的是既可保证成功点火又可保护各种元器件。例如火花塞、分电器、点火线圈初级、点火模块等等及感少电磁波幅射干扰。
JURg=r]LI
\w-3Spk*
hMgk+4*
#IeG/t(
C、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大点火能量只是提高较浓或较稀混合汽混成功点火概率,所以对于怠速、低速更有利。
qj^A
QwuSo{G
@Q
:?,
7K!n'dAi6
D、点火能量达到一定值后,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功率(燃烧速度), 即所谓的增加马力。
?MiMwVR 很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点火能量越大燃烧效率越高,其实是点火成功与不成功的问题。
O^R^Aw
B_%O6
G
U)NZ[e
iLFhm4.PO
E、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汽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这个理沿用了100多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事实。例如同样的点火能量,北方冬天发动机温度不足,使燃烧效率低,油耗上升。
Yc
V*3` 混合气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燃烧的速度快,一点即着,高到一程度甚至自燃即点火能量为0,所以,发动机转速越高温度也根随增高,用较小的点火能量即可。
a~[]Ye@H
[a1}r=6~
zWI C4:
!jxz2Q
F、假如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g^DPbpWxu
6
2r%q^r`i
.)>DFGb>H
Cu0N/hBT
G、点火失败原因:1. 混合气在浓限或稀限区2.火花塞断火。
k4+F
Wm
nsD!
XX5 ):1
'g8~539{&
请参看图(1-6)
t nz
BNW8
kDJ5x8Q#
*plsZ*Q8
fR}|CP
二、火花塞的能量转换特性
/] ce?PPC
<wxI>T }b
~;,]/'O
Vp\BNq_!
s
只有把火花塞电能转换成热能的工作特性弄清楚了,才能正确解读点火能量。
.GM&]Hb
!v<r=u
SJ^
.#^)
}k.-xaj
A、火花塞跳火由电容放电期(1-10微秒左右)温度达60000K(色溫单位K=℃+273.15)。,及电感放电期(最大量:传统约0.7ms无触点大于1.2ms) 温度达3000K。
4K[ E3aA
iKN~fGRc
h^D?G2O
f)l:^/WP+
B、正常情况下混合气由火花塞电容放电期点燃,当混合气成功点燃后电感放电期对输出动力没有存在的实质意义,只会加速火花塞电极的烧蚀。就如我们启动发动机扭钥匙,着机了还在扭住不放手一样多余。
>N62t9Ll[ 祥見:http://www.dncc.cn/bbs/dispbbs.asp?boardid=41&id=8969
C$(US8:{ 当电容放电期不能成功点火时,电感放电期持续的火花延续点火,适当延长火花期还有利于残余气体燃烧,有利环保,这是它存在的目的。
z0+LD
|tIr?nXSW3
mivb}cKM
V[ju7\>$Z
C、火花塞电极形状对跳火电压及放电时间有影响,但変化量不大。反而发动机工况对跳火电压及影响甚大,不同的工况跳火电压可达6、7kv变化之多。
`ppyCUX 跳火电压是个变量,其它条件相对稳定时,只要影响因素是压力及温度。
S&/,+x'c|
R!i\-C1 S
%,T=|5
5aj%<r
D、火花塞间隙跳火前如同稳压二极管(拑位),虽然点火线圈可输出几万伏高压,但到达击穿电压时点火线圈电压就升不上去了,跳火后如同一个电阻,点火线圈的剩余能量通过这个电阻泄放,产生持续的火花。
8Q%g<jX*
5P Zzaz<
:V3z`}Rl
i0:1+^3^U
E、火花塞间隙小,电极吸热作用使间隙中的混合气体温度难上升,不易着火,过小就进入淬火区。
Ul_5"3ze 火花塞间隙大,跳火能量上升(电压增大),但压力高温度低时容易发生击不穿混合气(断火)现象。
;j.-6#n 火花塞间隙在0.7mm-1.2mm之间,点火线圈能量大间隙也适当增大,对提高点火成功率有利。
WkiPrQ0]:
^,0Lr$+
hxzA1s%~
Jz=|-F(Sy
F、火花塞能量来自点火线圈,所谓有高能量火花塞实是无稽之淡。
;DSH$'1i 不管用何材料制造火花塞电气性能是一样的,只有使用寿命不同。
Q?;Tc.O"/ 火花塞二个电极都是导体,其间隙中的混合气为负载,原理如同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铜导体线或铁导体线去连接一个相同电阻的负载时,所通过的电流是相等的,即转换的热能大小一样。
y+T[="W G、贵金属(铱、铂…)有较低的电子发射势垒,所以跳火电压比普通火花塞低,互换时贵金属火花塞间隙应略大于普通火花塞间隙才匹配。
Db<#gH
}mXYS|
{
^e_LnJ+
fE+zA)KX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z'
"7zLQ A、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不变时,火花塞击穿电压越高,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越大,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短。
<mE`<-$ B、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变大,火花塞击穿电压不变时,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长。
W~'x
J
Lj3o-@\*j
#y83tNev
dT|f<E/P
重要提示: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混合气燃烧速度的理解为
-
I|xW
<:v+<)K
t )zd'[
V
.GM$
100mj与150mj能量通过火花塞时,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相等,时间也相等,电感放电火花期时间长短不同,即在相等的时段内所发出的热功相约。
Cr5ND\
o<Zlm)"%1
;
I>nA6A
tu
-a`h_NJ
sVFO&|L
A({czHLhN5
#HcQ*BiF3
iJTG+gx
[MeivrJ+
]5'*^rz ^
%<yW(s9{
三、点火线圈能量
Zl5DlRuw
<(E)M@2
Yte*$cJ=
>(:3H+
点火线圈即高压变压器,简单工作原理: 变压器初级电流变化引起变压器内磁通量变化,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高压)。
+^:uPW^U 有两种点火方式:
ZV Ko$q:F A.。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
319 4]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以点火线圈建立磁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8U#14U5rS 特点:靠断开初级线圈电流产生点火电压,火花持续时间长。
I/h( *~/
gd)VL}k
ud(w0eX
`?N|{kb
B.电容储能式点火系
l%cE o`U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先从电源获取能量以蓄能电容建立电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F-?s8RD 特点:靠电容通过初级线圈放电产生点火电压,放电能量大,时间短,可在一个燃烧期作1-3次跳火。
^^*dHWHn<
Xpf:I 根据实驗正实,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更适合家用轿车发动机,所以汽车基本都采用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而不是成本及技术原因。
%wux#"8
lxD~[e
PzD
ekyl
3rw<#t;v
电感蓄能式点火线圈其输出负荷为50PF时(火花塞电极默认电容)时,次级电压上升时间一般为10s~50μs,幅值在35kV左右。
IX)\z
点火线圈初级电流按指数曲线规律上升,通电时间长电流大。点火线圈初级电流越大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大,电流越小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小。ECU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对点火线圈能量的控制。
V
t@]
E1-BB
iy\ 6e k1
VuWBWb?0Q
点火线圈并不复杂,设定点火线圈最大能量后,可根据电工学公式计算出各项參数进行试制后定型生产。
[Y_CRxa\u
}5qpiS"V9
Z& W*@(dX
sm?V%NX&
四、 探讨结论
b[s=FH]#N
*P0sl( &
>%1mx\y^
TKs l.|
清华大学研究说明,传统点火改为高能点后功率提高不足4%。
Bh
,GQHJ
UR<a7j"@2
%2,'x
HA`qU
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系统,我们改装点火能量还有多大的提升余地?
Ju"K" 为什么提高点火线圈能量后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
ASl<t, 点火能量是否可增大到1000MJ,上限是多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7u<C&Z/
Rj!9pwvT
FO{?Z%& ;
1~y\MD*-j
最具讽刺的是厂家要控制点火能量的输出不要过大,而改装者却越大越好。
q);@iiJ-
?)2; W
,qwV
DYJ
<lP5}F87
有人说是汽车厂设计的疏忽,有人说是成本原因,也有人说厂家是对的。各人自己去解读吧。
4VP$,|a
_-z
;
'5\?l:z
@+hO,WXN
USV;j%U4*
K
Vnz{cx`
+K48c,gt?
五、本人浅见
e\! ic
^\w!D{Y7Q
P"r7m
AX6l=jFZx
0(+dXzcwM
z*`nfTw l
ZvSEa{
从有关文献中可知:
j
\2q2_f
y@\J7 h:
-{eI6#z|\A
I=&Kn@^
fnn/akGKI
+%LR1+/%b
@JpkG%eK
A、火花塞间隙不变时,最小跳火能量决定于温度及压力。最小跳火点火能量大小是随发动机各种工况改变的。
2G)q?_Q4S
.?*TU~S
p+; La
|ZJ<N\\h-
B、 温度及压力不变时混合气过浓或过稀需要更大的点火能量才能点燃,即增大跳火电压。
{x<yDDIv_
|7%#z~rT
,BE4z2a
C7xmk;c
w
C、 混合气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气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与点火能量大小无关。
<zt124y-6
9#b
/D&pX5
I@q(P>]X9
]..7t|^b&
D、最小点火能量虽然能点燃混合气,但为保险起见,应适当加大。
{fa3"k_ke
#eIFRNRb)
KZ@'NnQ
sW@_' Lw
E、 混合气浓度在着火区时,火花塞跳火即可成功点火。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tE,&
G-jU
PU8dr| !
J4u>77I
N(V_P[]"*,
;Y0M]pC
zK&1ti@wln
m'Q
G{f
所以1,点火能量越强,点着混合气概率越高,即范围变宽(见图曲线)。因发动机低转速时进气量大压力上升,温度又较低,所以提高点火能量对改善低速及怠速点火性能较为明显。但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由于混合气着火容易,造成点火失败原因减少,发动机输出就不会有什么差异了。
=fJU+N+<
n_Qua|R
@HPr;m!
o$eCd{HuX
所以2,混合汽燃烧时间在750μS-2500μS之间,高能点火火花持续时间在1200-1800μS。
KE ?NQMU 当用1800μS火花能量去点燃混合汽燃烧时间只有1000μS的混合气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FR[I~unqD 答案是:混合气已燃烧完结而火花塞还在跳火,电离通道生产的高热加上火花塞自身温度加速了火
ZnRT$
l O 花塞电极的烧蚀,也增加了点火系统负担。这样讲你应明白为何ECU要有调节点火能量功能了吧。
8-NycG&)
#Zw:&'
QB
l[c '%M |N
tRJ5IX ##L
gAWi&
rL1yq|]I
qisvGHo
所以3,ECU根据不同的工况输出恰到好处的点火能量,达到既不失火又可保护点火系统元件的目的。事实是这种保护会使发动机点火成功率范围变窄(见图曲线),在低转时确实会帶来某些时刻点火失败,造成发动机抖动,也因点火失败造成功率损失。所以当用较强能量的点火线圈时,对低转点火成功率会提高,就是所讲低速好了。
?'TK~,dG/
9y*] {IY
U<w8jVE
Mqd'XU0L
所以4,我个人认为厂家的点火能量选择是为了达到“保护”与“能量”的平衡,牺牲了非工作转速区的性能。这个道理与怠速的稳定性及耗油的矛盾是一样的。某发动机把目标怠速定在500转时省油但抖动很大,怠速定在1000转时很稳定却费油,最后为取平衡怠速定在800转。但并不影响发动机正常转速工作的动力性。
%,
psUOY
cpjwc@UMe
L?[m$l!T}
)*BZ
o
>"
一台发动机推出市场之前,厂家一定经过各种测试。点火系统是关系到整机功率输出的重要一环,不管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多优秀,当点火时间失准、点火能量不够造成失火时,发动机性能将大打折扣。
2PlhnU Q7 厂家有各种设备仪器,实驗资源来对发动机性能测试,所以厂家必定会通过各种实驗选择一个合适能量点火线圈的。
dS6 $ 当我们用感觉去测试点火线圈时,厂家却是用电脑图象观察分折,不在一档次。
' 4FH9J 厂家做了99%的爬山工作,不可能最后由我们用1%代价去达到顶峰。
>_2~uF@pb
KmNnW1T
|P>7C
uY.Ns ?8
_qa]T'8
结论:增大点火能量,成功点燃混合气概率越高,大到多少合适我不知道。
^VXhv9\>B
R;!,(l
e{E\YEc
xE8?%N U
D3C 7f'
7Y8~")f
<G}Lc
HS<Jp44
e;`(*
5.\p]>|G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06-30 21:35: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