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江南
黑色旋风
紫色梦幻
绿之印象
春意盎然
蓝色天空
UID:214
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了,但希望这次限制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讨论:1、撇开民族情感,2、杜绝极端哈日或者哈德,3、抛弃攻击某一车系不好就意味着另一车系好的扭曲心理 <)ZQRE@ _&l8^MD 按照我目前的认知度,虽然YYP一直在说现在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全球一体化了,各车系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了,但差别还是有的。存在便是合理。我们要做的只是判断适合自己的,然后选择就好了。 <.)=CK z#+WK|a 曾经听过某些人的评价,日系车和德系车造车理念的不同是因为当地社会的行车环境不同。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车速不可能很快,这势必会使日系车更趋向于省油、保护行人。德国高速是不限速的,因为安全问题,豪华车才制定出250km/h的电子限速,但车身在高速下稳定也是德系车需要追求的,随之而来车身重、油耗相对大、车体刚性强也是应该的。 2xN7lfu1RB -`4]u!A 这样看来日德的造车差别是正常的,但,在美国IIHS评测中,top safty car也常见日系车,比如斯巴鲁全系;车顶刚性测试,凯美瑞也是top级的。所以,貌似,单就车身安全方面,我们很难区分日德两系到底哪个更安全。 S+06pj4Ie q5g_5^csM{ 很可能的是,因为我国对汽车安全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日系车国产之后,钻了空子,没有后保险杠之类的事情才突出出来,并且被放大。而德系车国产之后貌似简配的也厉害,但在安全方面相对稍微好一些罢了(仅仅是“相对稍微”)。所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才是当务之急。 xLIyh7$t d '2JMdbc 不知道新车评网是否赞同以上看法。 3Dc^lfn ~(m6dPm$}m 不过还是有个问题:即便top safty car的斯巴鲁全进口车,车门的开关声音还是比不上德系车的厚实。这个确实让我比较匪夷所思……希望能够评价一下。
引用 Gc wt7~ [~COYjp 车评人解答 > V8sm/M c+8V|'4 q (gjT^aN 德国和日本的用车环境的确如你所说,德国人驾驶环境对行车品质的要求更高,所以他们很重视让车子开起来感觉更好,至少是主观感受更好,所以我们会感觉德国车底盘有厚实感。但是您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刚性”这一点上,我们要指出的是,车是一个多元复合结构,底盘感觉厚实不代表车身框架刚性结实,车顶的刚性高又不代表整体刚性高,当然,车门开关的“厚实感”也完全不能用来说明车身刚性。 LTXz$Z] Juu+vMn1 日系德系差异,用车环境是主要诱因,此外我觉得跟“人种”的喜好也有关系,欧美人劲儿大,喜欢厚重的东西,日本人东方人劲儿小,喜欢轻巧便利的东西。当然这种喜欢也会随着文化交流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不能说“重”就一定比“轻”好,就拿车门来说,如果两扇门结构刚性相同,您喜欢轻还是重的门呢?要知道,汽车的很多主观感受其实都是工程师可以刻意营造的,只看他们想怎样设定而已。而真正的安全性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必须用NCAP那样的客观试验才能有结果。 4-^[%&>} z_&P?+"Df 【车评人 颜宇鹏】 >bIF>9T
[~COYjp 车评人解答 > V8sm/M c+8V|'4 q (gjT^aN 德国和日本的用车环境的确如你所说,德国人驾驶环境对行车品质的要求更高,所以他们很重视让车子开起来感觉更好,至少是主观感受更好,所以我们会感觉德国车底盘有厚实感。但是您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刚性”这一点上,我们要指出的是,车是一个多元复合结构,底盘感觉厚实不代表车身框架刚性结实,车顶的刚性高又不代表整体刚性高,当然,车门开关的“厚实感”也完全不能用来说明车身刚性。 LTXz$Z] Juu+vMn1 日系德系差异,用车环境是主要诱因,此外我觉得跟“人种”的喜好也有关系,欧美人劲儿大,喜欢厚重的东西,日本人东方人劲儿小,喜欢轻巧便利的东西。当然这种喜欢也会随着文化交流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不能说“重”就一定比“轻”好,就拿车门来说,如果两扇门结构刚性相同,您喜欢轻还是重的门呢?要知道,汽车的很多主观感受其实都是工程师可以刻意营造的,只看他们想怎样设定而已。而真正的安全性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必须用NCAP那样的客观试验才能有结果。 4-^[%&>} z_&P?+"Df 【车评人 颜宇鹏】 >bIF>9T
引用 }peBR80tQ
引用 -l+P8:fL~ jadecat 2011-6-5 11:50:00 ★★★★★ "+ "{+k5t 42楼 引用 &Jc_Fc(M 一条一条看了各位的留言,再说两句。 AtS;IRN@ gB,G.QM*6 如果我们单纯争论到底是德系安全还是日系安全是没有结果且无法说服对方的。因为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身边有的数据仅仅是NCAP、IIHS等,即便在这样的测试中赢得了高分,作为反驳者,依旧可以说“那是车厂专门针对这些测试进行了强化,应试而已”来否定。那我们就求同存异好了,起码这些测试里得低分的,在那些测试项目规定的情况下,还是比不上高分获得者。在我们选车时(一般家庭也就一两辆车)还是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那些测试结果的。另外,当我们反驳对方时,就要求对方提供数据支持,这种反驳方法非常投机取巧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是不可能有数据的,即便提出来了,反对者也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表示不信任。但有一点,对方提不出数据时,作为反对者的你是否也能提出数据呢?对方提不出数据并不代表你的观点就正确。 4o:hyh 另外,针对减配是否会影响安全。双方也无法说服彼此。举个例子,即便没有防撞梁的车也可以和溃缩机构挂上钩,进而说“你抱个枕头撞墙和抱个铅块撞墙,在一定速度下还是枕头这样的溃缩好的,对人更加保护”之类的观点。同样的,我们求同存异——不管有没有防撞梁,60km/h撞墙都是危险的,主动安全比被动安全更重要。可能这种求同存异中庸了些,但普通消费者的我们,还能怎么样呢?我想起码这样更实用些。 Ey{%XR+*; 我提出这个话题,更重要的是希望并且也得到了YYP的评论结果——外观的表象并不直接与安全相关。比如车门的厚重声,车皮用手敲起来的声音等等。这才是我看重的,也让我觉得确实不能仅仅用表象来衡量到底哪个车系更安全。 ?eV(1Fr@ 记得有个tx提到的观点我很赞同。德系也罢日系也好,10w价位的安全就是10w的,20w就是20w相应的。汽车上,我相信价高伴随着更好的安全。你看北京英菲尼迪把菲亚特变成一厢的例子就是价高者更安全。 #BK 9 k>i 其实,如果有一个机械结构工程师仔细研究过同等价位日系德系的车身结构之后,能够客观评价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日系车会有安全风险,什么情况下,德系会有安全风险,我们买了德系和日系车的tx避免出现那些情况,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
引用 9o;^[Ql-
引用 ``ou/Z ?,& tNP{jq xiejianfa 2011-6-5 8:05:00 ★★★ @&1ZB6OCb: 41楼 引用 *.!Np9l,V J[4mLU 以下是引用海盗地狱猫(hellcat)在 第40楼 2011-6-5 1:48:00发表 `QyO`y=?[Y 以下是引用xiejianfa在 第34楼 2011-6-4 23:31:00发表 yF"1#{*y 以下是引用海盗地狱猫(hellcat)在 第27楼 2011-6-3 18:53:00发表 \l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