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性测试 kXwi{P3D$
ooE{V*Ie
●排泥性 Rri`dmH
hz\WZ^
碾过泥路后是否能尽快把泥甩掉,是显示一套轮胎越野能力的重要表现。如果泥甩不掉,填满胎纹,轮胎难以保持应有的抓地力,就会失去继续前行的能力。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在较干的泥地里,三款轮胎的排泥性相差无几,MT胎因为沟槽较大反而不易甩掉半干泥;而在湿泥里,HT的排泥性就明显很差了,沟槽里均匀分布着泥巴,边缘的排泥更差。AT胎的排泥性明显好很多,MT胎更是几乎没有湿泥粘附。果然名副其实,泥地是MT胎的主战场。 2dbRE:v5
'jvpNn
在半干泥的排泥性测试中,MT(右)反而不如HT(左)、AT的性能好。 T*CME]
K)[8 H~Lm
排泥性(两车牵引,在泥地上让轮胎空转后观察) #H5=a6E+q
,rO[mNk9@
HT:轮胎边缘排泥性差,泥均匀分布在沟槽内。 $f-hUOuyo
rVzI_zYqp'
AT:轮胎边缘排泥明显,只是中间沟槽有泥。 IZNOW
X|Z;
m5-9yQ=.
MT:整个胎面几乎没有粘附泥巴,体现良好均匀的排泥性。 (S9f/i^
S`=WF^
40度泥坡攀爬(以4L挡配1挡,从坡底静止起步,不带冲坡慢速上爬) .6.^G
aV|9H
HT:无法慢速加油通过,出现明显的车轮打滑,必须加速冲力才能通过。 ?<%=:
Yh
r<R4
1Fz
AT:可慢速爬坡,但会有车轮打滑现象。 r
o\1]`6
8OFj0S1r`
MT:偶尔出现一些车轮打滑现象就能轻松上坡,明显地表现出优秀的抓地力。 B!S 167Op
{|<"C?
40度水泥坡攀爬(以4L挡配1挡,从坡底静止起步,不带冲坡慢速上爬) fg*@<'
1,t)3;o$
HT:初段打滑严重,后甩掉部分泥巴抓地力开始加强,但还是会有打滑现象,能爬上坡顶。 pmc=NTr&<
vzo4g,Bj
AT:保持稳定的抓地力直到坡顶,但一直都有打滑甚至部分空转现象。 C*kK)6v`
JgfVRqm
MT:不论是否已完全甩掉泥巴,它都能很好地抓住地面爬坡,效果不亚于HT胎,但因为胎齿较长导致驱动 车身的效果有点滞后。 Qs 2.ef?
#=c`of6
通过性(慢速驾车通过一段长泥沼路) uXZg1F)
"9y(
}
HT:行驶到一半便无法前行,轮胎完全打滑。 y*b3&%.ml
'cZN{ZMWG
AT:能轻松地通过,但偶尔出现横向滑移。 /*
)Tl
l{c]p-
MT:能轻松地通过,而且整个过程没有什么滑移现象。 KDP H6
m}
?rJ
●通过性 58xnB!h\}
,Tagj`@bHc
驾驶分别装用三款轮胎的四驱车通过一段长泥沼路测试。发现HT的排泥性最差,严重制约了它的通过能力,车行一般就已被困住无法继续前行,而AT和MT都能在此测试中轻松地通过泥沼路。AT在通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滑脚”、不稳的现象,而MT则没有,这说明MT还是具有更强的附着力,更强的通过性。 "[p@tc?5
V! |qYM.
在驶过泥沼路后HT(左)完全被你糊住,看不到胎块,而AT(中)、MT渐次变好,这也充分说明三款轮胎的排泥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