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 10878阅读
  • 136回复

2006年五一福建客家土楼、江西红色土地之旅

楼层直达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88楼 发表于: 2006-05-19
以下是引用大阿福在2006-05-18 17:17:16的发言:

撇开政治色彩不谈,古田会议旧址还是蛮好看的。如果中国的政治遗址都在名胜古迹,那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好东西会更多。



其实这次走下来的一个感受就是:中国的政治遗址还真的都挺会选地方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福建省有两条红色旅游线路和五个经典景区入选。两条线路是: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线。五个景区中就包括我们接下来游走的“龙岩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长汀县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福音医院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福建省职工联合总工会旧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我很庆幸我这个黄金周的选择,人不多但地都还不错!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89楼 发表于: 2006-05-20

接受完红色革命教育,肚子也咕咕叫了,此次问路有点失误,不知是那老人家没明白我问的,还是我没听懂他的闽南话,跟着他大手一指,我们就朝北杀去,结果越走越没了村庄,还连个人烟都没有,又不想再走回头路,硬着头皮穿山越岭,好在不到20KM就又上了319国道,我们饥不择食,看到个大排档就停了下来,我先下车去点菜,LD停车,忽闻“嘎啦啦”一声响,晕啊,LD居然没看到右边的一块大石头!小心翼翼倒出车来,蹭着底盘的声音让人心疼,好在右前胎没事,可前保险杠就有点松,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先填饱肚子再说吧。



饭毕看了看车下,有一小滩水,想来是空调水吧,让LD休息,我请缨上马,在忐忑不安中经朋口岔入一个在小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培田。因天气和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看到培田古民居村落群全貌,借用磨房freecat的培田古民居村落群全貌------培田有一份安逸与宁静,风水很好~!前有玉带缠腰,后有山做背靠~!相传在修建宅子的时候山上有一对老虎坐看。




这是培田古民居村口的恩荣牌坊,雨下得太大,打着伞手忙脚乱的拍歪了。牌坊是光绪年间经光绪帝恩准,由他的御前三品衔蓝翎侍卫吴拔祯建造的。吴拔祯是中国科举时代最后的辉煌,当之无愧地成了培田人勤勉耕读,求取功名的楷模。这是前辈拍的“恩荣牌坊及牌坊周围的擎天大树”,比一比,我汗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5-19 17:52:30编辑过]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90楼 发表于: 2006-05-20

在福建省闽西冠豸山下,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瓦白墙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落,从远处看培田,整个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颇具韵味。我们跟着一队旅行团,听导游向我们一一介绍这个古民居群落的发展历史。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2道跨街碑坊、4座庵庙道观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它与永定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应该讲它们同属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田古民居秉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有客家先民匠心独特的发扬光大,可以说在中国的古民居建筑中堪称上乘之作、经典之品。培田的古建筑,大多坐西北,向东南,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设计精巧,式样独特,工艺精湛, 它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兼容中原、徽式、江浙特色,开间、进深更大,做工追求艺术及造型美,布局讲究舒适、安逸,并考虑官、商用途。室内装饰,在设置明墙、漏窗、花圃、鱼池讲究艺术美的同时,更配以宣传儒家文化道德的书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突出四维八德,强调以德治村,以德持家。正因为科学的布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培田古建筑群被誉为“民间故宫”、“中国客家建筑奇葩”。


在入注的大雨中,我们撑着伞沿村内千米古街慢步行走,彷佛时光倒流,一种只有在古装影视片中才能看到的景象,在这里是那么真实那么自然那么和谐地显现着……


我们走进一座叫做“大夫第”的宅院,导游说:这“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取此名主要是为了宏扬孝道,这幢大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时11年建成。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之巨金,成百余间之广厦,举先人之有志而未逮者成于一旦”,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大夫第”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为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创造性地建造了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厅十八井”。所谓“九厅”是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共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大夫第”在整体的建筑上,还科学地运用了梁柱式框架结构,使得这座大院在经历了十余次4.5——6.9级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然无恙。


看它的布局:尽管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有序;尽管建筑层层叠叠,采光通风出水却无丝毫滞碍;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使之各成单元,既利于大家族聚族而居,又不妨碍小家庭各享天伦。那一眼眼常年涌流清沏见底的井水,则除了供饮用外,还有除燥降温的空调功能。其整体布局之合理真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望着这外墙清一色的防火砖,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檩窗屏木刻雕花、彩绘漆画,用料考究,工艺精湛的古建筑群,无一不体现出客家匠人的聪颖智慧。猜猜这是干吗的?又是用什么做的?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91楼 发表于: 2006-05-20

漫步培田古街,我们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地进进出出,屋内的人们微笑着向我们点头致意,客气地请我们喝茶,使我们从心里感受到了一种久违了的纯朴民风。最叫我们惊奇的是,这里居然还有活跃着一支培田古村落文化艺术团,他们有很多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但吹拉弹唱,怡然自得……


他们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动
木偶斟茶
木偶敬茶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92楼 发表于: 2006-05-20
再顶一个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93楼 发表于: 2006-05-23
以下是引用西溪在2006-05-19 16:28:51的发言:


登高俯瞰,山村四周龙盘虎距,河源溪自北向南绕村而过。村口村尾圣旨恩荣两座跨街碑坊遗址仍可寻觅。两条水圳穿行于村庄之间,如白练飘飞。各座古居井然有序,熠熠生辉,可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



水圳绕屋而过

漫步培田古街,两旁酒肆茶馆、肉铺、杂货铺、中药堂、裁缝店、打铁店、豆腐坊琳琅满目,还有几家古玩店,民俗馆和私人面馆,尽展一派古风。(我们参观的时候雨实在太大,拍的照片很少,不够全面,此图片借用别人的。)
进士第,其工艺的精湛,确然已臻化境。眼前的窗棂、屏风、梁柱皆有雕饰,或龙或凤或狮或虎或豸或鹿或花草虫鱼山川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就是地板上用鹅卵石缀成的各种图案,也无不形神毕肖。
进士第宽敞的庭院犹如一个雕花酒坛,让远方来的客人沈缅于此,陶醉其中。转悠了一阵,又隐约嗅着空气中夹杂着雨丝的墨香。
石狮耸立,石门与高墙将深宅大院紧紧地环拥着,天情的时候,是不是更有生活气息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5-23 11:37:15编辑过]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94楼 发表于: 2006-05-23

“大夫第”的偏厅,这里的客家人恪守着“敬祖不敬神”的古训。走进这里的古民居,很难见到神龛香炉,不象我们曾到过的古宅,阴森的厅堂里弥漫着香与烛的残味,先人的遗像与祖宗的牌位前,一片狼籍。这里的农家宅院大都打扫得相当整洁干净,举目望去,大凡是梁柱的地方和门的两边,都贴着鲜红的对联。窗与门中,包括家畜栏圈的门上,也贴着写有喜庆字样的正方菱形红贴。这与生活在土楼里的客家人的习俗是一脉相承的。红联与红贴是春节前贴的,三个月过去了,依然崭新如初,与厅堂里高悬着诸如“进士”、“榜元”、“科举”等显示家庭荣耀与文化遗风的匾额一起,展现着客家人崇尚文化的一面。
都阃府遗址,焚毁于1994年,只有硕果仅存的纹龙旌表和龙凤门楼。换个角度看都阃府前的纹龙旌表

久公祠,

  在培田古民居中,祖祠多是个特殊的现象。以千米古街为界,分布在内侧的大多是祖祠。大大小小49座。现存的祖祠还有21座,其建筑面积占据了培田古民居的半壁江山。祖祠的特点是门庐非常讲究。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精雕梁,飞檐翘角;朱门彩绘,金字牌匾;大门外栏内槛,厢廊左右绘獬豸、画麒麟等等。极尽显赫张扬之势。


  祖祠就是"家庙";祖祠的显赫,便是家族的显赫;祖祠是族人心灵传继和沟通的纽带,是情感皈依、精神供奉的神殿。客家人有"求神不如拜祖"的理念。在培田,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家庭的厅堂里都供奉着自己的祖先,有一些人家挂着清代祖宗的画像,有的在祭案上放着父母先辈的遗像,这一切都非常自然地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95楼 发表于: 2006-05-23


培田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狭长的地带上,中间依着山形和地貌,有一条溪河呈外弧形,玉带般地蜿蜒而过,把房屋和田野分开。我们到的时候下着大雨,河水暴涨。写意的田园风光


在瓢泼大雨中我穿越千米古街和幽深小巷,在宛若迷宫的培田古建筑群中徜徉。想用心思索每一处景致蕴藏的文化积淀、历史内涵,并从多个角度思谋这些凝固的音乐究竟要向世人昭示些什么。却无奈念着在车中熟睡的奶奶和女儿,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只走马观花地看了培田古民居的一角,但也似乎从中领略到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望着这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客家文化深厚底蕴的培田古民居,读着“敬祖不敬神”的客家古训,越发觉得“耕读为本”的客家思想,是造就一代代贤人名仕的座右铭,并且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现在的客家人。透过这培田的古民居群落,吸吮着古朴的客家民俗民风,领略着灿烂的客家文化内涵,怎能不使我们从内心深处发出震撼呢!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