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 3749阅读
  • 19回复

五一山西自驾游(补充一下荣耀天下兄弟)

楼层直达
级别: 护法长老

五一和北京帅友一起去回了趟老家(我就是山西人)见坛子里也有同道去了山西,但他介绍的不太详细,一时心痒给大家介绍一下啦!!

$xu2ZBK  

五一早七点京石杜家坎收费站集合,行至河北收费站

DwBe_h.  


,88B@a  
Q}&'1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5-11 16:24:29编辑过]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http://blog.sina.com.cn/u/1403150290

级别: 护法长老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11

从京石一直奔石太,上太旧.其它就是一条路,不难找,都有路牌顺着走就是了,主要就是过石家庄时看好路牌,向太原方向开就是了.另由于太旧高速塌方,要饶行国道七公里,这里也不用担心,都有指示,由于黄金周期间,车比较多,在这里我们堵了近二小时,而且此次出游还有一个最大特点,不论走到哪,到处都是北京车.....

~\R+p~>  
Nrp1`qY  

下高速,准备走国道抓拍一张!!!二辆帅帅加一辆polo!!!


&ZPyZ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5-11 13:03:17编辑过]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http://blog.sina.com.cn/u/1403150290

级别: 护法长老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11

由于堵车,耽误了行程我们取消原去晋祠的计划过太原直接去了平遥,从走石太线到太原转入山西的大运高速,过太原时路过晋祠出口有心兄弟下次可以一去!!高速上直接转入大运,没有出口也非常好找,唯一注意的是一直走运城方向,在祁县有岔道,走右侧车道向运城方向走就ok

jou741  

然后介绍一下平遥

^6(Nu|6\@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Y(3X5v?[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yTb#V"eR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wYAi-gdOi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E6Uiw]3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C_ 4(- OWq  

  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挡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城内街道、古建衙门、市楼、商店、民居等还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yJn<S@)VT: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击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殿内的五代彩塑堪称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mo()l8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9BS(|!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田中淡考察平遥古城时欣然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bJ5 VlK67R  

  到过平遥的人说:“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

X-k$6}D  

  人称平遥有三宝,砌成的古城墙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墙仅为夯土筑成,规模较小。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才扩建成现在的规模,至今虽历经600余年的沧桑风雨,但雄风犹存。这座周长约6公里的古城墙,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这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此外,清朝后期,在古城东南角还曾修建了一座象徵古城文运昌盛的魁星阁,由此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远。

Pe?=M[u2  

  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全城现存四合院民居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此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nXM[#~  

  出古城北门向东北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十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JxmFUheLt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双林寺。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事实上古城之宝不胜枚举。

~sMEfY,p  

  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

nxhn|v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http://blog.sina.com.cn/u/1403150290

级别: 护法长老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11

明清街一景!!!我在北京,用网通,在这里发贴速度慢的惊人啊....还要传图片,快吐血了.....



z6Zd/mt~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5-11 15:13:43编辑过]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http://blog.sina.com.cn/u/1403150290

级别: 护法长老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5-11

第二天一早从平遥出发,还是走大运,向运城方向,30公里左右到灵石出口出高速,到王家大院,因为静升王家是官商结合的大家族,而且王家大院是山西所有大院中规模最大的,因此我们舍最近很火的乔家,到王家大院了!!

X!f` !tZ:{  

王家大院地处山西腹部,在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

5VGr<i&A  

王家大院与著名的绵山、资寿寺、“灵石”、韩信岭、石膏山、灵空山等景点,呈V型旅游线路。

~3qt<"  

灵石县历史上“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为太原王氏后裔。留于当今的王家大院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总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4.5万平方米。1997年8月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正式开放搞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11728平方米。1998年8月18日以“王氏博物馆”正式开放的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有院落28座,呈“王”字型布局,房屋540间,面积达19800平方米。

I.u[9CI7HU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其特点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气势宠伟,功能齐备。高家崖建筑群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的庭院风格;红门堡建筑群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应变为前园后屋的总体设计。再加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3Jw}MFFV  

1996年以后,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灵石县人民政府投巨资修复,王家大院才得以同游人见面。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道产、民居艺术珍品,已广泛地受到国内外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工艺美术、影视、摄影等方面的专家及新闻媒体的关注,成为一些高等院校的实习基础。目前,海内外游客络绛不绝。

\* SEj&9  

山势巍峨、风景秀美的晋中绵山脚下,藏着一座足以与明清显赫的王公贵族府第匹敌的清代老宅院灵石县静升村的王家大院。论建筑规模、建筑等级、建筑文化、建筑艺术,王家大院无愧于北方民居建筑瑰宝的称号。

m$B)_WW  

今天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两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群,有院落54座,房屋1052间,总体风格呈靠崖式的城堡建筑。在九沟八梁的静升村建造宅院,依山建屋,因地制宜,逐层抬高,梯度推进,顺着缓坡建造成一个个混合型的四合院,取得了最佳视觉艺术效果,这是黄土高原坡地的建筑奇迹。远远望去,屋舍由低到高,层叠排列,错落中展现风姿,有序中展示品位。王家大院是一处将复杂地形和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民居典范。

}<g- 0&GLm  

盖建高家崖堡院时,王家实力最强,因此高家崖处处显现出精湛的工艺和雄厚的财力支持。静升王家有谱可查的历史始于十四世纪元蒙统治的后期,经过了明清两朝的努力,王家人由贾而儒,官商并兼,清朝中叶时发展到了全盛,族中有官职的人达到了40多位,所以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座美观坚固的多进院落。高家崖也称视履堡,属东区部分。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嘉庆皇帝刚刚登基,就在紫禁城宁寿宫里摆设了千叟宴,以太上皇身份亲临国宴的乾隆,与前来的997位老臣智叟共庆江山一统、国泰民安。近千名发苍苍、身颤颤、乐陶陶的老翁中间,有静升王氏十六世的王中极。正是从这一年起,王家开始修建建筑等级最高的堡院,这是静升王家修建的第五座也是最后一处堡院。

6'qu[ ~ }Q  

高家崖建筑历时16年竣工,面积11728平方米,呈不规则的城堡串联住宅群,有大小院落26座,房屋218间。主院是王中极两个儿子王汝聪、王汝成的宅院,为西周以来沿袭的前堂后室三进四合院的布局。每进院子正房、厢房、倒座房等等屋舍齐备,正房一排或五间或三间,都是傍山凿挖拱券的窑洞,然后在窑洞上盖建多间有围栏圈起的房子。窑洞属山西、陕西民居特有的建筑形式,王家却在房檐立柱、门额枋额、楼栏护栏、柱础柱头等等部位进行装饰,使得这座两百多年前的建筑仍然让人觉得温馨亲切和华美考究。在高家崖里,有共用的书院、绣楼、花院、长工院、围院和祭祖阁,每院还有各自的厨房。院套院、门套门,构思巧妙,做工精细,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衬托出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视觉效果。从高家崖大大小小的门楼、门洞、屏门、仪门、垂花门、月亮门等65道门,可以窥见主人的良苦用心。

l|5;&(Y+s  

环绕高家崖厚实高大的堡墙,在东西南北四方开设四门。北门和西门比较简单,西门通往红门堡,方便两堡人的来往走动;北门开在东北角上,专供护堡人和家丁们出入。东门和南门非常讲究。东门供家人出入,也是今天游人迈进王宅的第一道门。门楼顶端的视履两字,既昭显主人的精神境界,也在告诫家人进出走正道,履道方坦荡,心气平和时,福寿自康宁。头顶寅宾门额,脚踏六合垫石,穿过高大的门洞,去掉了一分浮躁,增添了一分平静。南门为贵客登临启用,通向堡门的是石砌门道,与门相向立着一堵砖砌照壁,绕过壁墙,拾阶而上,一座木拱牌楼,外书自一山川,内刻槐荣桂茂,既有主人安居乐业的舒适惬意,也不乏对子孙后代科举功名的期盼。牌楼由两狮两象内外把守,迎合了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出将入相的最高理想。

 Or,W2  

红门堡最初称恒贞堡,取自《易经》的恒,亨,无咎,利贞。筑堡人希望子孙后代依托大院,读书求名,经商取利,永保家族兴旺发达。红门堡历时半个多世纪建成(乾隆四年至五十八年),面积19800平方米,院落28座,房舍834间。临沟的堡墙高达二三十米,堡墙之厚足以分担城墙的防卫功能,堡墙之高足以使不轨奸人望堡兴叹。红门堡院落布局总体呈现王字结构,迎合王氏家族辈辈封侯、代代为王的精神追求。堡中各院依照官位品级的高低等级而有差别,有五品以上官衔的人家,住的是二进到四进的四合院落,堡中有中宪大夫第、奉直大夫第、司马第这类宅院,大多豪华讲究,装饰更华丽一些。十六世王寅德的司马院,是一个四进的院落,以加官、进禄、增福、添寿命名各院,每进一院,也就多一分福气。王家大院不仅因堡墙高、门楼阔、屋舍多、功能全而享誉三晋,也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所推崇。

!nt[J$.z^  

王家大院的石雕、砖雕、木雕艺术,赋予古老的建筑群灵气和生机。旗杆高耸,神狮把守,灵兽翘望,瑞鸟盈门。高家崖的墙基石上,把五子夺魁、指日高升、麒麟送子、飞马报喜、吴牛喘月、海马流云等教育后人忠孝节义的画面,雕刻在高1.6米、长0.6米、厚0.3米的青石板上,砌进正窑、厢窑的窑腿。在屋脊、楼栏、额枋、门楣间,雕刻着大量宣扬封建纲常名教、勉励后人光宗耀祖以及福禄寿喜吉祥文化的内容。门旁的柱础石、抱鼓石上,雕刻着祥云缭绕中的麒麟、神鹿、锦鸡等等吉兽和吉祥花卉,营造出家族的祥和气氛。

JpC_au7CX  

王家大院的门窗造型也很有特点,贝叶匾、石竹门、石踏几、槛垫石等等精美的建筑部件上,精雕细刻凤戏牡丹、喜鹊登梅、寿石盘根、一品青莲、一路连科、杏林春宴、劲松修竹一类的图案,室中人足不出户就可置身如画美景之中。 一组书卷造型窗,有书轴,书页,好似打开的书本,时刻提醒后人开卷有益,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葩。而两头卷翘的书几造型踏石,也为王家老院平添几缕书香。

55Ag<\7  

门匾和楹联是富贵人家标榜风雅特别最下功夫的地方,王家大院几乎做到了逢门必有匾额,逢院必有楹联。把警言吉语刻在门端,家人进进出出,耳濡目染,抬头俯首之间也被潜移默化。置身于凝瑞宅、敦厚宅、清芬院、树德院、德馨居、缥缃居、谦吉轩、素心居和迎晖、整暇、映奎、探酉、敦固这类文字装点过的院子里,你会感到一阵阵古朴淳厚的文化气息徐徐拂过身边。




此张的木雕在远处和近处观看是不一样的,远看是凸面,近看是凹面,其实是平的..(听导游讲解才看出来.当时木雕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osZ]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5-11 16:31:49编辑过]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http://blog.sina.com.cn/u/1403150290

级别: 护法长老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5-11

出王家大院还是上大运直奔洪洞,到洪洞出口出进县城,先看苏三监狱和大槐树,然后再出县城去广胜寺!!!
简介: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到大街前。
  未曾开言心好惨,
  过往君子听我言。
  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
  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离京归里,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土。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行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皮氏却消遥法外。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
  苏三有幸,传奇般同王景隆团聚。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
  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长时期内被人们保存维修。“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光绪四年知县艾绍濂又全修大堂。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幸毁于1977年。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苏三监狱”在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亦即明洪洞县衙西南角。我来此游览时转了两遍,第一遍并未有特别的感觉,后来跟着导游又参加了一次,不禁为明代监狱的设计而叫绝。一进挂有“明代监狱”匾额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苏三的塑像,外院当年监狱的办公场所,右边的院落是普通监牢,中间是过道,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
  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就是狱神下面的墙基处,有一小洞,是当年运送尸体的出口,犯人在狱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只能从这个小洞拉出去。
  过道尽头的左边,便是死囚牢的大门,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是龙的儿子,长得却象老虎,因此人们误称为“虎头牢”,大约是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专门掌管刑狱,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
  196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确认,苏三监狱为我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题诗曰:“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十年动乱期间,苏三监狱被拆毁。为了使“苏三监狱”这一仅存的明代监狱得以保留,洪洞县人民政府后做出了修复“明代苏三监狱”的决定。修复事宜于1984年5月开始,同年10月竣工

+-@n}xb@  

U9:)qvMXe  



UN.;w3`Oc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K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Rs<q ^w]  




Nnh\FaI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霍泉亦发源于此地,寺区古柏苍翠,山青水秀。广胜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启二年(1622)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13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寺内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图书馆。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的历史很有价值。
  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
  目前的下寺还包括有毗邻的水神庙,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在水神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广胜寺赞
  唐·李世民
  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
  龙蟠梵质层峰峭,凤展翎仪已卷收。
  正觉印同真圣道,邪魔交闭绝踪由。
  儒门弟子应难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O-V|=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5-11 15:48:55编辑过]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http://blog.sina.com.cn/u/1403150290

级别: 护法长老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5-11
第二天晚上从洪洞入住临汾!!!!洪洞到临汾相隔20多分钟左右车程,走高速也行,走一级路也可以,十分好找,晚上住临汾。3号早上起来吃临汾小吃,羊汤,李家丸子汤等,然后到尧庙,华门等地观光,然后吃白家牛肉面,等等小吃!!!
http://blog.sina.com.cn/u/1403150290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5-11
绝对精品!谢谢发好文~
纷纷万事 直道而行
君阁车友全国QQ群:426784983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