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 2776阅读
  • 17回复

《秋天奏鸣曲》

楼层直达
级别: 荣誉会员

我这位朋友,从2002年开始在网上认识到现在已经四年。我眼见着他的文章从略带青涩的稚嫩单纯一点一点变成如今的老辣模样。他比我小,但是读书比我深。他寄给我的台湾版女性主义音乐名著《阴性终止》,我到现在还没读。都不敢告诉他。我跟他关系很铁,不过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电话也只通过一次,谈翻译那本剑桥出版的音乐书的事情,顺便聊了聊彼此的家庭和工作。我经常去上海,但是大家从来没有约了见面吃饭喝酒喝茶。他何时来过广东,也没有互相通报。但我们依然是很好的朋友,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做什么。繁文缛节和利益交换,对于真正的友谊来说无关宏旨。我跟他是两个圈子内的人。我在工厂,他在传媒界。彼此对对方的领域都极其陌生。我的钱比他挣得多,但他的工作正是他的爱好。也许我们彼此羡慕对方,但并不想真正跟人交换境遇。我看着他的文章越写越辣,渐次逼近艰涩,练成了如别人说过的一句溢美之词:“如椽的巨笔”。下面是他的博客中另一篇文章。


-----------------------------------------------------------------------



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其标题明显提示了影片具有的音乐结构——奏鸣曲,音乐史上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结构设计。无数音乐普及书籍喋喋不休地试图教会入门者,让他们记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我所见过对此结构设计最精彩的叙述,来自钢琴大师陈宏宽:
“为什么奏鸣曲这么有趣?从Ι级到Ⅴ级再回到Ι级。我突然想到这其实就是我们生命中很巧妙的反应而已,在Ι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那种比较按部就班的生命,然后慢慢地离开她变化到了Ⅴ级,这种变化只有你在那个地方才能感受到,感受到了之后你再回来。但你回来之后的那个生活,就和先前的那个生活完全不同了。”(来自陈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讲座:http://musicology.cn/Article/news/localnews/200512/453.html)
陈揭示出了奏鸣曲结构中最基本的冲动,而奏鸣曲结构之所以如此成功,我相信就是因为这一冲动也埋藏在许多民族的神话、传奇、历史以及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中:出生-离家-回家。其中自然也包括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伯格曼曾亲口说过和陈非常类似的话:“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有评者早已注意到《秋天奏鸣曲》中,若干“自传性”的蛛丝马迹。当一个人献身于艺术或他认为的崇高事业,由此带来对家庭、对子女的可怕创伤、疏离与强制。作为一个热忱牧师的儿子,本身作为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导演伯格曼两方面都曾亲身体验过。女主演伯格曼(褒曼)也为了和意大利导演罗伯特•罗塞里尼浪迹天涯,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所以,《秋天奏鸣曲》的呈示部:一个忠实的牧师丈夫,叙述对妻子无条件的爱与顺从,显得耐人寻味。主题从“爱”与“顺从”出发,开始一个绝对骇人的旅程。
发展部的真正入口,我相信就是那个“肖邦前奏曲”场景。女儿(牧师妻子)给母亲——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弹奏肖邦《a小调第二前奏曲》,就像重新回到儿时,在母亲的监督下练琴。女儿虽是一个敏锐的作家,但她弹奏的肖邦却带着浪漫主义中最糟糕的滥调:肖邦音乐成为温情的避难所。母亲哭了,她是被女儿的温情打动了(而不是肖邦),触发了她对过去美好一面的回忆(至于美好下面是什么,观者很快就会知道)。而后,母亲坐到琴前,以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气度,重新弹奏了一遍《第二前奏曲》。同样的音乐,女儿弹得像温室花朵,而在母亲的手下,怪异的低音音程麻木空洞地潜行,三音旋律像幽灵一样显现,踉跄地在附点中跌落,这是一个令人惊惧的深渊!真正的艺术开启了矛盾、凸现了矛盾、激化了矛盾。在伟大的艺术表现中,没有温顺中庸的空间,一切都推到极端。
伯格曼有时喜欢让影片具有一种偏橙的暖色调,在《魔笛》和《芬尼与亚历山大》中,这种色调就像大调和弦那么稳定灿烂。而《秋天奏鸣曲》的橙暖色调固然喻示着季节,但核心包裹的是彻骨冰凉的冷色调。就像贝多芬奏鸣曲的发展部那样,呈示部中“爱与温顺”的主题被扔进熔炉,扭曲撞击得几不成形。
当天夜里,母亲被恶梦惊醒,事后证明那只是真正恶梦的开始:喝得半醉的女儿,毫不掩饰地道出对母亲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看法,光辉的艺术生涯、成功人士的千金、艺术家庭的熏陶,这些都是假相。实际生活是一个地狱,罪魁祸首就是母亲。伤害由无数的琐事逐步一刀一刀地积累,就像最残忍的凌迟,温馨的家庭其实是一个施虐的刑场。发展部的高潮处,女儿控诉道:“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还能想象出比这更可怕的结合吗?”母亲只能喃喃道:“你究竟是爱我,还是恨我?”我们终于触及了这首奏鸣曲最令人心悸的核心,极端的爱与恨之间实际上没有界限。“你爱我吗?”就等于“你恨我吗?”
再现部,重新回到了牧师丈夫,叙述对妻子无条件的爱与顺从(牧师主题在母女争执的发展部,偷偷隐藏起来,伯格曼再次发泄了对教会的不满)。但一切都不一样了,母亲离开了。母女无法达成和解,按照导演自述中的说法,最初的脚本以母女彼此谅解收尾,女儿“给予母亲新生的想法因难度过高而放弃,角色们似乎都有自寻生路的倾向。在我早年,总试着去掌控角色,但后来我变得明智些了,让他们去自我展现”。(《伯格曼论电影》广西师大出版社,第230页)。
伯格曼对自己这部电影并不十分满意,《秋天奏鸣曲》今日的荣耀似乎更多归于女主演伯格曼,这部电影成为她的第一部瑞典语电影,也是她的天鹅之歌。但在我看来,导演伯格曼在这部影片中,最天才的设计之一是那个瘫痪的小女儿,患有失语症。在姐姐与母亲冲突的当口,滚下床,爬到楼梯口,凄厉地喊着“妈妈!”而母亲在那一刻,已经彻底崩溃,反向女儿央求道:“救救我!”这个无法与母亲沟通的瘫痪女儿,顿时转化为这种母女关系的象征。影片最后凝固在这两个彼此缺失的半圆,做出一个互为渴求的姿态,就像两下急欲解决的不协和和弦,尖锐地要奔向最后的主音。然而,伯格曼在这个关口,中止了奏鸣曲的乐章。所带来的结果是,整部影片就像一个巨大而迫切的问号,试图挤压出每位观者的答案。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3-19
无论怎么都好...记着回家的路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3-19
无论怎么都好...记着回家的路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3-20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3-20

真的是艰涩了点,应和者寡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3-20 10:08:10编辑过]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禁止发言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3-2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3-20

虽然一直喜欢看偏门的电影,但是太涩了也觉得无趣.


99-01年看了近300部电影,最后总结还是最喜欢<芭比特的晚宴>及<祖父>这种类型的.


现在对看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几个月前买了那本<1001 movies--you should see before you die>,封面上那张惊恐的脸有点吓人.估计深圳市面上不是很多的一本书,居然我和哥哥不约而同地都买了.没办法,从小,音乐,艺术等话题就占据了我们兄妹俩90%相聚的时间.我很少跟别人谈论这些,共鸣的感觉很难找到的,但我认为不一定要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人应该够坚强,比起痛苦的承受,有时一个人享受快乐的感觉更不易,但是我很开心自己一直在努力并且越来越能做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3-20 11:46:31编辑过]
in the room that lovers live, wind will knock and disappear...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3-20
以下是引用白樱桃在2006-03-20 11:24:09的发言:

我很少跟别人谈论这些,共鸣的感觉很难找到的,但我认为不一定要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人应该够坚强,比起痛苦的承受,有时一个人享受快乐的感觉更不易,但是我很开心自己一直在努力并且越来越能做到了.


其实你已经很想得开了,但希望是真的想得开才好!

有时候,给自己多一点机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也许会带给你一些惊喜的,毕竟,会心一笑也很是件愉悦的事!多来DNCC走走,或者多去你愿意去的任何网站看看,或许能找到有共鸣的人也未必呢!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