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YPC
Irj
从大量的文献中表明,术中并发症(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多与角膜瓣的制作有关,文献报道术中不良角膜瓣的比例为0.7%~6.6%,随着医生操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微角模刀的不断改进,术中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已越来越罕见。理想的角膜瓣应该符合这样各个标准:厚度130~160um;直径7.0~10.0mm;蒂宽约30弧度;切削面光滑整洁。厚度在90um以下的角膜瓣,容易破碎,形成皱折,或对位不良;角膜瓣过厚,特别是原来角膜就比较薄,拟矫正屈光度又较高,术后瓣下角膜保留厚度不足250um时,容易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或术中角膜即发生穿透。术中如遇角膜制作不良。一般来说,都应该立即复位角膜瓣,至少等3个月后再次手术。
SSS)bv8m
1.角膜瓣形成不全(Incomplete Cap)
,r,~1oV<"
---- 微角膜刀在行进中遇到阻力而卡刀(如:组织碎屑、睫毛、盐水结晶及开睑器等) ---- 眼球突然转动。 ---- 受术眼特殊解剖形态(如小睑裂、眼球深陷等)
%PsDS
2.形成游离角膜瓣(Free Cap)
&zCqF=/9U
---- 未安装刀止器(如小于40D) ---- 错误地选择了较厚的负压吸引环 ---- 角膜硬度高者
,tEvz
3.角膜瓣位置偏离(Decentral Flap)
^J8sR4p#
---- 角膜或/和巩膜形态不规则 ---- 眼肌力量不均衡或术中眼球转动
iA~b[20&
4.角膜瓣过薄(Thin Flap)
,w.`(?I/
即:瓣厚<100um,可表现为薄瓣,不规则瓣或瓣穿孔,掀开角膜瓣有困难;理想的角膜瓣厚度为130-160um;过薄难于复位,易出现细皱褶,而过厚术后易出现混浊。
PmtBu`OkV
---- 吸引环负压不足(安装不良、堵塞) ---- 术中失去负压(术中挤眼、眼球转动) ---- 睑烈过小,负压吸引环未与眼球紧密接触 ---- 假性负压吸引(负压表已达26cmHg,但眼内压小于65mmHg) ---- 刀片不锐利
>G2o
5.角膜切穿(Perforated Cornea)
p\o=fcH%E
为严重并发症,此时眼内压>65mmHg,故可导致眼内容物脱出。
(Q !4\Gy
---- 未上好厚度板 ---- 在早期使用可调式微角膜刀时,控制切削厚度的刀头脚板调整或安装有误
zIWw055W
6.“洗衣板”(Washboard)现象
gZgb-$b
部分可导致层间上皮内生,甚至发生瓣溶解及晚期瘢痕形成。 ---- 微角膜刀运行速度不均匀,遇到轻微的不均匀阻力,出现间歇、停顿现象 ---- 刀片不锐利;如仅有上皮层,多伴有负压不足
$rDeI-)S
7.角膜上皮脱落(Epithelial Defects)
&|u
---- 点用过多的表麻剂,上皮水肿 ---- 机械性划伤
?yzhk7j7
8.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Interface Debris)
M
*BDrM
---- 来源于结膜囊油质,敷料、棉签或空气中的细丝,睫毛,手套上的滑石粉,刀片及刀头上的金属碎屑,血液等滞留于层间,冲洗不彻底所致。
CL|t!+wU/
9.球结膜严重水肿(Chemosis)
*:bNK5I.t
---- 反复负压吸引 ---- 多见于双眼手术的第二只眼 ---- 病人过度挤压眼睑
/]2-I_WB
10.角膜瓣对位不良(Corneal Flap Dislocation)
Q*Per;%J
表现为角膜瓣复位后,切口两唇间的缝隙宽窄不均,标记线错位,扭转侧蒂部皱褶(猫耳征),瓣细小皱褶。蒂位于鼻侧的角膜瓣较蒂位于上方的角膜瓣易发生移位及对位不良。
:q S=_!1
---- 角膜瓣蒂窄,复位时瓣扭转所致 ---- 术中角膜瓣下液体未完全排除,致角膜瓣贴合不良
S:/;|Dg
术后并发症种类较多,大体上可分为视觉并发症及术后患者教育并发症三大类。视觉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视力矫正预测性较差及像差(包含散光)较大,与准分子激光机和检查设备及微角膜刀的可重复性和角膜瓣的厚度有关,另与角膜基质的创伤修复密切相关,角膜瓣管理并发症主要与角膜瓣和基质冲洗不当,颗粒与上皮细胞残留及角膜瓣粘附不当与水分过多有关,术后患者教育并发症主要与患者教育不足而引起的不适当行为有关。
Q\&FuU
1.感染(Infection)
&G7JGar
角膜感染非常少见,发生率约为0.1%-1.6%,为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近角膜瓣边缘灰白色浸润,边界模糊,严重者可逐渐扩大,甚至形成溃疡。
\~d|MP}"F:
---- 医源性(手术室环境、器械、敷料及操作) ---- 病人自身因素(结膜囊带菌、流行性角结膜炎等,和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 ---- 外界环境(术后接触污染的化境,如游泳、公关浴池)
}GJIM|7^
2.欠矫(Undercorrection)
G[n^SEY!
---- 多见于>10D的高度近视,及术中配合欠佳 ---- 对激光欠敏感或基质含水量高(如:水肿)
xZW6Hk_
3.过矫(Overcorrection)
4zs1BiMG
---- 多见于超高度近视 ---- 手术时间过长,角膜基质干燥 ---- 组织对激光过于敏感(如年龄大者)
QLrFAV
4.散光增加(Induced Astigmatism)
oVutHt
---- 与所矫治的屈光度呈正相关,度数越高发生率亦越高 ---- 激光切削时间过长 ---- 术眼注视不良,造成偏心切削 ---- 角膜瓣位置不良 ---- 激光束能量不均匀 ---- 角膜瓣下,上皮内生 ---- 不规则、不良角膜瓣
sKYb&2wJ
5.角膜瓣部分混浊(Partly Corneal Opacity)
E6a$c`H@?
---- 部分角膜瓣过薄,应绝对避免继续行激光切削 ---- 角膜瓣蒂部被切削
Y,EReamp
6.角膜上皮内生(Epithelial Ingrowth)
hNBv|&D#
角膜上皮内生发生率约2%,多于手术后几周内发生,可见角膜边缘层间发生小巢穴细胞团或一片半透明的物质,可伴有角膜瓣边缘浸润,但多为自限性;有时,部分细胞团自瓣的周边向中心放射状生长,且生长迅速,侵及视区,影响视力,并发生散光;另外位于角膜上皮与植入上皮间的基质易坏死而溶解。
JwWW w1
---- 角膜瓣错位扭曲 ---- 角膜瓣过薄,角膜瓣中央破裂 ---- 术后反应重,角膜瓣水肿
WccTR
aq
7.角膜上皮植入(Epithelial Implantation)
z=1 J{]
层间出现灰白色奶油样半透明圆点,此为较严重并发症,将产生散光,影响视力。
q<(yNqMKP
---- 有上皮细胞脱落,手术器械将上皮细胞带入层间 ---- 瓣下冲洗不彻底
v`3q
0,,
8.屈光回退(Regression)
g]au|$L4
---- 与所矫治的屈光度数有关,度数越高,回退率亦约高 ---- 与切削过深,引起角膜后表面轻度膨隆有关 ---- 与受术者个人体质有关,如与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殖、胶原沉积角膜基质重朔等有关
&K2J$(.t
9.角膜瓣溶解(Corneal Flap Melting)
Pd-0u>k
---- 有进行性上皮内生并伴有薄角膜瓣时,易发生瓣溶解 ---- 过度组织操作
DyeV
uB
10.层间沙漠反应(Sands of Sahara Syndrome)
\uxDMKy
出现在术后早期,表现为层间出现灰白色细小点状渗出物,多位于瓣周边部,严重者为瓣下广泛受累,这种炎症反应可于术后一天发生,至术后第五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
eu!B
,
有人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多形核白细胞炎性反应,是手术过程中抗原或毒素进入层间所引起的急性反应,如:
:N!Fe7H,
---- 麦氏腺分泌物/反复使用的管子/刀头或刀片上的锈
;O7CahdF
11.中央岛(Central Islands)
A2Je*Gz
---- 术中组织汽化,形成中央气流激光束中央能量衰减 ---- 激光波震荡,冲击角膜液体向中心流动 ---- 角膜中央浅层组织水化程度高于周边
V&7jd7
2{
12.偏心切削(Eccentric Ablation)
=,Yi" E
即光学切削区中心与瞳孔中心未重合,尤其是偏差在1mm以上者,可导致散光、眩光及重影,其视觉损失的程度与偏心的程度及矫正屈光的深度成正比。
6"+/Imb-
---- 由于LASIK术中,病人所看到的眼球固定指示光源清晰度较PRK时差,这是由于瓣下角膜基质床面相对较角膜表面不平整,可致光线散射而影响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质量;或受术者不合作,不能很好注视 ---- 眼位或头位不正确,如眼球上移,向下偏离中心 ---- 术前应用缩瞳剂,向鼻侧偏移 ---- 瓣切1开不完全,向颞侧偏移
L_f u<W
13.不规则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
d\FBY&C7b
---- 偏心切削 ---- 瓣缺陷所致(瓣形成不理想、瓣皱、游离瓣对位不良等)
O*MC"%T
14.继发角膜膨隆(Corneal Ectasia)
/[f9Z:>V
---- 受术者角膜薄,且屈光度深者 ---- 具有圆锥角膜体质者
2/.Euf
15.角膜瓣蒂部被切削(Ablation of Nasal Edge Flap)
^6=y4t=%F
---- 可导致不规则散光,及出现像偏心切削的效果 ---- 角膜瓣过小或角膜瓣偏离中心(偏颞侧) ---- 不完全角膜瓣
;0lHi4 c0
16.角膜瓣错位、皱褶(Corneal Flap Folds)
{ETuaFDM
---- 角膜瓣蒂过小或角膜瓣边缘不规则 ---- 切削面不平整 ---- 角膜瓣过薄或过厚 ---- 术后揉眼、外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