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去,学校开学,小学生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女儿找出她的语文书本,五年级上册,让我给她讲讲第一课课文,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钱买书,在书店里看书的故事。文章确是林海音的风格,但读起来很不连贯,不少地方感觉不合理。 4!6g[[|&J
>e-XZ2>Sj
比如女儿问我:“课文里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她为什么要踮着脚尖钻呢?那不是正好顶着大人胳膊了么?” n3b@6V1_
p7H*Ff`
我也想不清楚门道,只好猜测“也许是大人们离得太近了,她得踮着脚尖让自己薄得像片纸才能挤过去吧。”我还站起来向女儿演示,她表示半信半疑。 *bRH,u
S-f3rL[?
女儿还问了个问题:“爸爸你看看这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她为什么惧怕呢?难道有人要赶她走吗?” At bqj?
/
V{w<
这个我回答不上来,就在网上找教学课件,没找到答案,看到有个老师还对学生说,“快乐,也很惧怕”是这篇课文的要点,但他同样没解释为什么是“惧怕”。 J0=`n(48B
s~]nsqLt9p
另外,我对女儿讲题目中的“窃”字,也许是林海音从鲁迅的《孔乙己》里借来的,孔乙己由于“窃书”被打折了腿。但是,这课文通篇与“窃”无关,并没有人干涉作者读书,也看不出作者有偷偷读书的必要,为什么要“窃读”呢? %DV@ 2rC<
Fb``&-Qm:
我们在网上搜索林海音的资料,意外地找到一篇文章,也叫《窃读记》,经过比较发现,是林海音的原文,那篇小学课文就是根据这个改写的,但内容已经大不一样了。 FI/YJ@21
fgp7 |;Y
关于女儿问的“踮脚尖”的问题,原文是这样写的:“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真相大白了,作者是要挤过顾客和书柜之间的夹缝。我很疑惑,多么准确生动的描写,编写课文的人为什么乱删改呢?关键你还把对的给改错。难道怕小孩理解不了?女儿表示,“改得可真傻”。 U.)G#B
Vd/S81/
还有“惧怕”的问题,看了原文才知道,作者怕是有缘由的。她看书的时候,店老板过来问“你到底买不买?”并且冷笑着说“不是一回了!”作者“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有了这样的遭遇,才会有作者读书时快乐又惧怕的心情,也才有“窃读记”这个妥帖巧妙的题目,后面的很多心理描写也才能够成立。编写者把这个场景给完全删掉,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kr*c?^b
jzj{{D[^
结尾更是改得莫名其妙,课文最后作者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看过原文才知道,又有重要的场景被删掉了,书店的一位店员,特意把畅销书的最后一本收起来,留给作者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lz)"zV
@"I#b99
服了你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老先生们,一个“爱”字是洪水猛兽么? xploFw~
X[E
k'=}
读完之后,怒发冲冠,原文和改编后的课文,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篇文章了,原文不仅写读书,还写了世间百态,以及孩童心事,但课文只剩下“读书乐”了。 qu~|d}0
&^IcL!t[
拙劣的篡改已经让我生气,但让我感到震惊并“惧怕”的,是他们把原文第二段删了一句话。 v'Vt
.m&9&
{KDgK
课文的第二段这样写:“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但实际上原文是:“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ck+b/.gw`
voV:H[RD9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 MCeu0e^)
1TNz&=e
读了又读,百思不解,这句没任何语病的话到底犯了什么错,竟惨遭课文编写者的剪刀手?因为这句话描写了爱情?怕小孩子读了会学坏?担心读课文的女孩子心发慌?怕他们读了这句去早恋? yGvDn' m
Xsd$*F@<
如果什么都不为,你们为什么连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都要管起来? 74K)aA
XGfzEld2"
前面的那些删改已然很严重,我反对但会试着去理解他们,也许需要把文章更短一点,更简单一点,只不过改得比原文差了。但把“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删掉,绝对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有关思想,有人想净化孩子们的思想。 W h| L
flG=9~qcGQ
林海音刚刚去世,她多年担任《自由中国》杂志编辑,一向对作家文字敬惜若命,若她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改成这个样子,不知心里会是怎样滋味? Fn!SGX~kx$
Wr5 Q5s)c
再联想到作家叶开质疑《鸟的天堂》等文章被恶劣删改,我不能不担心,在语文课本里,到底有多少好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a.0hes
4T`&Sl
《窃读记》成了“窃改记”,这就是学校给孩子们上的开学第一课?语文课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教材编写者却像是这些精神粮食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拣四,任意妄为,再以次充好灌输给孩子,来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 Ox qguT,
& Kmy}q
一斑窥豹,我不能不心怀疑虑,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你,你就给我们这样的国民教育? r_U>VT^E:
WVX`<
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