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不好意思,本文作于3月底,当时的车库文章上传时很容易出错并清空,于是我保存在word里了。当时和霜天晓月说过我有个话题要上传,只是篇幅有点长,分几次写完的,本想再总结总结大家曾经发表过的意见,尽量写得全面一点。只是后来忙着“丽江行”的出游安排,渐渐就把它撂到一边了。今天无意在电脑中翻了出来,看看也不少字了,有些文字自己看着也觉得有些偏激了,不想再改了,直接上传吧! b|xpNd-
5| B(\wqG
asJ!NvVG'
VU`OO$,W
本人的意见也随着不同的时间在不断地改变,有不同建议的请直白地批驳,我会常看的。但为了大家能不受影响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将不作辩解和回复。先和大家打声招呼,在此先对支持我观点的朋友表示感谢。持相反观点的,我也会认真分析的,这可能影响我及我这一类人今后对车的看法。 !RB)_7
&QRE"_g
q<y#pL=k"*
=4V&*
go*\
以下关于安全性的讨论 .2d9?p3Y
P96pm6H_;
~l;[@jsw F
&-(463
买车么,谁都想买一辆安全性能出色的车,毕竟神马操控、神马动力、神马舒适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小命都没了,其它浮云算个屁。那么我们就“安全性”所包含的几个重点来展开讨论,下面论点不尽正确,欢迎懂行的朋友指正,以利于要买车的人参考。 j
";2o(
1lv2@QH9
JN7k 2]{
r|,i'T
SNY~9:;]f
1. 车重就安全。这个问题是否成立?相当数量的购车者相信这个理论。而车的重量也可以直接从资料上获得数据,比较直观。从物理学动量的角度来分析,质量大的车在碰撞中获得的反向加速度小。举例:1辆2吨的车与1辆1吨的车以60km的速度正面碰撞,2吨车被撞停,1吨车一定被撞回,且反向速度差不多是60km,m1v1=m2v2。也就是说,2吨车在碰撞中从60减到0,而1吨车从60减到-60。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越大,需要的力就越大。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车重确实安全。但是同等级的车往往只相差几十kg,这个质量差对安全的影响就很小了。值得指出的是,有不少人根本就没有参看官方数据,就妄下定论“日本车轻,欧洲车重。”另外一层引申的意思是车重高速不飘,相当可笑的主观臆测。你买一辆日本车压上一块钢板好了,能不能解决问题?这还是悬挂的结构问题,与车重无关。还有你的前束不正,轮胎磨损不对称都会引起高速发飘。不过话说回来,目前欧洲车在悬挂的结构与调教上确实比普通日本车舍得投入,相应的高速稳定性也确实好一些。德国许多道路不限速,当然人们就想买一辆又快又稳的车,市场引导着车厂往那个方向发展。美国的限速甚至比中国还低,于是既然不能快,我为什么不做得舒适一些呢?难道美国的尖端科技和国力不如德国。
&y<ZE
!0N7^Z"gtz
je]}R>[r5
%TsPyiYl
h&kZjQ&
2. 钢板厚的车安全。引申开去2个意思:(1).欧洲车的钢板比日本车厚,所以安全。(2).轻微碰撞时欧洲车的变形小,所以安全。“.欧洲车的钢板比日本车厚”不知依据是什么?用手指在引擎盖上按压的结果?造车时在不同部位选用不同强度不同厚度的钢板,或许你的引擎盖比我厚,但我的翼子板比你厚。先不论厚是否就一定强,你如何综合地去判定哪款车的钢板厚。其实看空载的总质量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前面已经说了,同等级的车质量往往相差无几。份量相同,你的钢板厚到哪里去了?不要跟我说是内饰件的份量有差。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车身钢板分结构件和覆盖件。结构件就像雨伞的骨架,覆盖件就像雨伞的伞面。雨伞够不够结实主要取决于其骨架。大学里应该都学过,相同份量材料构成的简支梁要比悬臂梁强度大数倍,这就是结构的差异。所以以后看强度要看结构,不要盯着蒙皮看。结构件在里面,轻易看不到,也不要试图拉一下车门,掂一掂份量,就定论说这门结实,这不是在菜场里买菜。门上装有液压阻尼器的手感会重,这纯粹是一种手感的喜好,与安全无关。你把门拆下来去称一称,都差不多重。“轻微碰撞时欧洲车的变形小”,这个指的是车本身的受损害程度轻,而无关坐在车内的人什么事。我们讨论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人身安全,车身修复由保险公司承担,我们负担的只是很小的费用,没必要把这项看得过重。 8iekEG$H
Y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