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N~Crwo
本来这个帖子早就想写了,可是直到现在才开始动笔,把当初的一些构想和灵感都快给忘光了,干脆就起个《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题目吧,也算是借用一点名人效应吸引一下眼球吧?当然和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无法比的。如果超水平发挥达到了预想的效果,题目和内容也就可以共同体现出全文的意义了。
.(hb8 rCM
wM yPR_
现在提到汽车,你是不可避免的要说道降价这个字眼的,降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买车的日程可以提前了,买车的档次可以提高了,可以享受有车的幸福生活了。对于车商来说降价可不是什么好事,最起码是在大幅度的降价后,销量没有上去,市场占有率没有上去,利润大副下降的情况下降价是厂家和经销商非常头疼的事情。为了产能的过剩,库存的积压,新品的上市,市场的占有率以及总销量的目标厂家有很多理由降价,可是在厂家看来大幅度降价无疑是在割自己肉,其实他们是最不愿意大降价的,可是没办法,价格战已经开始,不降价肯定得死,虽然降价也不见得好过多少,所以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大家一起降价了。
J`8>QMK^5
7qUtsDK
众多厂商可能会在背后骂第一个大降价对市场产生空前影响的那个厂家,很多报道都说南北大众的联合降价是大降价的序幕,推倒了价格的多米诺骨牌。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通用的价格跳水才是降价大幕真正开始的始作俑者。在通用之前别人也降价,并且降的很多,但是他们对市场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通用如果降的少对市场的影响力也有限,所以通用迈了一大步。大众破不得以全线降价进行迎敌,拥有STN和JD的大众如果被别人在销量上超越是很上火的,要是被人抢走头把交椅则更是大众无法容忍的。
LA?\~rh!
xs I/DW
其实对于降价大众有100个不愿意,大众车和日本车在中国的日子曾经是那么的滋润,当然现在也不错。德国人和日本人其实一直在达成一中价格默惬,并且在共同构筑着彼此在中国的“神”化。德系与日系的争论其实没有失败者,因为他们是半斤八两,他俩都是获利者,大家都认为德日的车是好车,买车的时候肯定要考虑他们。日本人是精明的,作为后来者强斗是斗不过德国的,既然这样,多多地赚中国人的钱,稳稳的构筑自己在中国的发展规划,同时树立日本车的神话,何乐而不为哪。美国才是日本人发力的主要地方,更多的吞食美国的市场,可以让他在世界各地更好的树立自己“神”的形象,美国市场是最有标志性的,日本全球的野心就从这里开始。
VqL
5
f
M#cr*%
大众在美国的日子可不好过呀,因为大众只有在中国才是“神车”,至于在美国是什么我懒得理会了。大众在中国是高贵的,并且一直维系着自身的高贵,普桑的即将出局3000的代替,也是维护自己高贵打击对手的有利手段。在中国大众是最大的受益者,什么好处都让他占了,STN,JD,OOOO,这些都是他的暴利源泉,当然他也会给中国伙伴一杯羹,这杯羹的是什么那,就是让你忘记市场换技术的初衷,让你在利润和荣誉的光环下“乐不思蜀”,让你在技术方面妥协,让你把他淘汰的车型再辉煌20年,让你自己的汽车工业只是梦想。
2]3HX3
7vaN&%;E%
一气的主要合作伙伴是大众和丰田,进行这两个合作对于一气来说都是失败的,和大众合作除了帮着大众和自己赚国人的钱,他还得到了什么?红旗几乎死掉,养着上千的技术人员却还要等20年再出自己的车。靠上日本人又得到了什么?牵制了德国,还是得到了技术?记住在中国大众和日本人是一个鼻子出气的,欺负的就是中国汽车业。在被德国人玩弄了之后还非得让日本人再蹂躏一下,真是有一套呀,为了眼前的利益完全迷茫了,花花绿绿的钞票确实有极大的诱惑力呀。如果那天一气的竺总回想一下当年的创业历史,也许他也会流泪,不过他还是会以继续大把大把赚钱为主的,按照别人给划的路线走悲哀是注定的了。
Ejms)JK+
-#wVtXaSc
上气找上了美国人是明智的,我看好上气,虽然他的表现也不是很让人满意,但是收购双龙,准备购买罗孚已不光光是收购外国企业,是要走向国际,走一条新的发展路线,而对于国内来说,拥有了他们的技术,离自己造车就不远了。有报道说国内有企业收购外国的汽车研发机构,这个也是实现自己造车的一种手段呀,拿来主义是受欢迎的。上气和美国的合作确确实实地给自己增加了和大众谈判的砝码,也给上气注入了新的发展机会。上气联合美国人来抢日本和大众的市场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是再好不过了。家价买车的日本和高贵的德国是不会先打价格战的,所以也只有通用才可以导演大降价,降价了消费者最起码得实惠了。发展了最起码可以看见汽车业的希望。
=~hsKBt*
l+2cj?X
北气找到了韩国人,现在的中国韩风正猛,韩国货在中国还是很受欢迎的。韩国其实最需要中国市场,因为和美日欧比他还弱小,对中国市场他绝对积极努力。作为后来的小兄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了,所以伊兰特有了上佳的表现,占市场份额的方法简单有效,当然对于利润是不会手软的。但是北气具体学没学到技术就不知道了,一心只想要市场和利润的厂家可能已经忘了要自己造车了。
[v0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