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电火花的产生
Vx$ ?)&
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和电子组成,电
W]b>k lp;
a=n
*}.
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运动。在通常情况下,电子的负电荷和质子的正电荷相等,两者平衡使原子的总电荷
(55k70>i3
m5i?<Ko@
量为零。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原子外层的电子运动的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逸出轨道与其他中
VINb9W}G[
jimWLF5Q5"
性原子结合,这一原子“俘获”电子之后负电荷量增加,呈现负极性,称之为“负离子”。而失去电荷
<PMQ$s>KK
X0FTD':f
的原子负电荷量减少,呈现正极性,称之为“正离子”。 离子有规律的定向运动便形成了电流。
q0sdL86
j3t,Cx
根据上述理论,混合气在进入气缸前 都会有微量分子游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气缸压缩过程中,
d,XNok{
0wE)1w<C~
由于气体受挤压及摩擦也会产生更多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当火花塞两电极加有电压时,离子便在电场力
8?4/
v/G)E_
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运动,正离子向负极运动、负离子向正极运动形成了电流。但是在电场力较小时(电
AAc*\K
u;Rm/.
压低),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的速度低,不能摆脫原子核的引力逸出轨道,形成新的离子。所以,气体中
+@BjQ|UZ
bZCNW$C3l
也只有原来存在的离子导电,由于他们的数量很微小,放电电流微弱,所为只存在理论导通,电路中相当
a~wlD.P
WVdF/H
于串接了一个极大电阻R。(参见图2)
:$^cY>o
2+}hsGnp
随着电压的增高,电场力增大,原子动能增大,大量原子摆脫原子核的引力逸出轨道,混合气中产
Y~P*
!g
6GsB*hW
生了大量离子,同时正离子和负离子向两极运动的速度加快,正、负离子产生的动能轻而易举便能将中
#8i9@w
FGu#Pa
性分子击破,使中性分子分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些新产生正、负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也以高速
YTV|]xpR
#GIjU1-
向两极运动,又去击破其它中性分子,这样的反应连续发生象雪崩一样,使气体中向两极运动的正离子
xL\R-H^c]
TUM7(-,9
和负离子的数目剧增,从而使气体失去绝缘性变为导体(R変成较小阻值),形成放电电离通道,即击穿跳
/..a9x{At>
]n^TN
r7
火。其中由于正负离子高速运动及摩擦碰撞形成的高温炽热电离通道(几千度)发光,于是我们就见到火
Vc?=cQ'c
@V71%D8{
花,同时,电离通道周围气体骤然受热膨胀发出“啪啪”声。
)&w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