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Td^62D;
,FRa6;
@Y9tkJIt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2<N_)43$
J}@.f-W\j
gHWsKE
%
《咬文嚼字》公布了近年12部热播电视剧差错排行表 xCu\ jc)2
(.$e@k=
]#FQde4]5
电视剧是荧屏语文差错的“重灾区”。昨天,《咬文嚼字》公布了近年12部热播电视剧的差错排行表,文字质量排在前三名的是《潜伏》、《解放》、《五星大饭店》,其中《潜伏》的差错最少,为19处。排在最后的三部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刘老根》、《人间正道是沧桑》,差错分别为84、101和140处。 7"])Y
6.3qux9
*,XT;h$'>
《咬文嚼字》主编王敏介绍,热播电视剧整体文字质量要好过一般电视剧,但文字差错还是相当普遍。在经过专家小组核对后,12部热播电视剧共有679条明显文字差错,没有一部无差错,平均每部电视剧有56个文字差错。王敏认为,热播电视剧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其中的文字使用有示范作用,如果听任电视剧文字差错以讹传讹,势必影响正常的语文生活。 %wmbFj}
9P-I)ZqL
lUM-~
《咬文嚼字》:明年为十二名家挑错 PWN$x`h g[
G/_9!lE
QB#rf='
铁凝等表示乐意成为“靶子” [
bB
22gk1'~dO
~i ImM|*0
(文汇报 记者陈熙涵)2000年,《咬文嚼字》曾向作家开炮,“咬”了王蒙、刘心武等12位作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10年后的今天,根据广大读者的提议,《咬文嚼字》再次把目光瞄准文坛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作家,选出了毕飞宇、毕淑敏、陈忠实、池莉、迟子建、方方、刘震云、莫言、苏童、铁凝、王安忆、张贤亮等12人,他们的作品将作为2010年的挑错目标。该刊将以“点击文坛十二家”为题,从明年第一期起,逐期刊出“咬嚼”报告。 Yf=Puy}q
_K5R?"H0
/PuN+M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获知自己成为“靶子”后,亲自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支持这一活动,愿意接受读者的检查。当得知被《咬文嚼字》瞄上后,在香港的毕飞宇说:“《咬文嚼字》与人为善。我非常乐意成为靶子。”毕淑敏曾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进行了两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她说,有责任感的作家和有文化追求的刊物,应该是“惺惺相惜”的关系。而莫言在获知自己也是“十二家”之一时说:“我的作品里,肯定找得出问题的。既然有问题,就不应回避,以后改进嘛。”他表示自己在文字问题上是很认真的,稿子录入后,至少要看两遍。比如《蛙》这部小说,今年3月初就定稿了,但前后大改了三次,直到年底才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字上的推敲。他还对编辑部说:“旁观者清。有些问题,我看不出,你们可能看出来。多好的事情!” vL,:Yn@b
>m-VBo
O^+H:Y|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介绍,在这次“点击”活动中,他们会努力避免把出版社错排漏校的问题算到作家头上;也不会把作家富有个性的文学语言轻率地判为不规范。为了提高“点击”的命中率,该刊会在稿件刊登前尽量设法听取作家的意见。 +"i|)yUYy}
&P@dx=6d
a^ __Z3g,
《咬文嚼字》编校质量的三块基石 UBm L:Qv
hp$/O4fD
:< d
.
(青年记者杂志 作者:王敏)《咬文嚼字》是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的刊物,以“咬”为自己的特色,你要“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记得有首“剃头诗”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要让《咬文嚼字》经得起别人“咬”,编校质量过硬是最基本的要求。《咬文嚼字》多次在各级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好评,这是与我们积极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培养严谨的编辑作风和形成紧密的编读互动三个方面的工作分不开的。 ~\oF}7l$
$0mR_pA\fW
1o8C4?T&
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 CiNOGSlDj
E~y(@72)
qI%X/'
所谓文字优势,是指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与规范方面,拥有高出一般的能力。编校质量问题,其实主要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与规范问题。《咬文嚼字》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帮助编辑建立文字优势的。 ~+
)>D7
CUN1.i<pk8
4Ql9V
M%y
首先,通过整理高频语文差错培养编辑的职业敏感。编校人员多有一种职业病:“错别字敏感症”。生这种“病”是职业能力的一种体现。《咬文嚼字》曾经统计整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从2006年起每年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工作是编辑完成的,是《咬文嚼字》编辑“集体生病”的成果。这些高频差错规律性强,一旦了解,就永不再错。比如知道了“墨守成规”的“墨守”指的是墨子善于守城,就绝对不会误“墨”为“默”了。再如知道了“食色性也”是告子而不是孔子说的,就再也不会在这句话上犯张冠李戴的错误了。整理高频差错,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能力,而且能带动别的单位的编校人员,别的行业的语文工作者一起生“病”,也能够一眼看出最常见的语文错误。 wJZuJ(
,M9e *
3
"iBcsLn
其次,通过开设专题讲座鼓励编辑培养各自的业务专长。《咬文嚼字》的编辑都是科班出身,本身在语文方面就有较好的功底,《咬文嚼字》要求他们进一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业务专家,比如汉字专家、词语专家、语法专家等。《咬文嚼字》经常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社会语文工作者交流解决语文问题的办法,比如举办培训班——“咬文嚼字”讲习所等。在这种活动中,《咬文嚼字》的编辑要承担专题讲座的任务,通过教学相长,促进编辑业务专长培养。经过长期的坚持探索,“咬文嚼字”讲习所目前已经整理出当代传媒中666个典型语文差错,包括用字问题300例、用词问题200例、标点问题50例、知识差错50例、常见语病66例,这些专题不少由《咬文嚼字》的编辑完成。 +e,c'.
a^8PB|G
!TivQB
第三,通过开设“会诊”栏目集体解决疑难问题,培养研究能力。经常有读者向《咬文嚼字》提出一些语文问题,有的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比如:到底是用“想象”还是“想像”?“七月流火”能表示天气炎热吗?“戴上紧箍咒”对不对?是“买单”还是“埋单”?这些问题往往在现有的辞书中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而实际工作中却反复碰到。《咬文嚼字》就为这类问题专门开设了《百家会诊》栏目,发动编辑力量,邀请专家学者群策群力,集体会诊。这些问题的解决对行业的规范、语文的科学应用很有帮助。该栏目影响远及海外,新加坡《联合早报》曾集中转载了《咬文嚼字》对“七月流火”用法的讨论。 mITNx^p4f
)tKSooW
n0!2-Q5U)h
再比如“唯一”还是“惟一”的讨论,梳理了两千多年来“唯”与“惟”的使用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唯一”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这一结论现已为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所认同。而《咬文嚼字》的编辑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研究能力,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