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7[v
,76n
DXy`
似乎每一部与南京有关的抗战题材影片,大概内容都基本相似,甚至说二战电影大多也反映的无非就是以下关键词:杀戮与救赎,侵略与抵抗。陆川的《南京!南京!》也是脱离不了以上这些,而且苦心四年的孕育,足以让我对导演的诚意有一番期待。 =(5}0}j
黑白画面直接让我们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不但突出了历史的凝重,回避的过度的血腥,也让《南》有几分写实的感觉。场景和镜头的运用上,陆川没有让我们失望,尤其巷战那段,场面的刻画基本做到了国际水准。 Aa%ks+1
“中国人应该知道我们曾经抗争过。”陆川的话,似乎并没有成为影片的最终诉求。纵观全片,我们看到的抗争真的太少了。只有片头的巷战让我看到了一点点中国人的血性,也仅仅维持了几分钟,剩下的时间里,我看到的只有窝囊……我们都知道,1938年前后南京中的中国男人很窝囊,一如影片里面的男人,窝囊到不能捍卫自己的城池,窝囊到不能保护自己的女人,窝囊到最后的幸存是因为日本人良心发现的施舍。如果真的想传达“我们曾经抵抗过”,那么绝对不应该是今天这部《南》。如果有人非要说“从容面对死亡,也是种无声的反抗“,那我实在无法认同,因为这种反抗显得太无力! gB#$"mq,
四年斥资几千万最终到底诉说了怎样一个故事或者说历史,现在看已经并不重要了,用套话说,导演最终目的是想用电影解读战争,进而用战争剖析人性。其实用角川作为主角或者说线索人物,目的无非就是用一个有良知的日本军人的视角去审视战争。创意很好,但是实际意义不大。 q|ZQsFZ
导演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形如梦游的人在一群面目狰狞的禽兽中打混,杀人杀不死,救人救不活,最终自己一命呜呼的过程。这个过程残忍,悲凉,一如角川的话“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从被动进入战争到主动选择死亡,角川与其说完成了一场心灵解脱之旅,倒不如说仅仅是完成了导演欲表达的“日本军人也有向善的人,也是被迫卷入战争”目的。当然,我绝对认同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是禽兽,但是类似角川这样的无辜者相比中国千万被战火涂炭的百姓,其承受的痛苦与折磨可用沧海一粟来比喻了。 ^)/oDyO
所以,《南》叫《角川,1938》更合适。 7":0CU%%
不能不承认,《南》的思想依然还是比较停留于表面,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到达一定深度,无论是对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还是外化出残暴与窝囊的表象,而非感受到了一切实质的根源。当然,这并非陆川一个人,或者一部剪辑以后的电影所能承载的,所以,按照哥哥的意思,我也很期待导演版的DVD会如何…… /F 1mYq~
cB7=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