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前回家常在北京西站坐车,深感西站进出站之费劲;最近因要开车去西站接人,在网上继续费劲寻求如何停车时,看到2006年的一篇关于北京西站十年拥堵的文章,感慨! r:2G 11[
iF?4G^
-------------------------- UR44
iA]
北京西站十年拥堵之困 $n\{6Rwb
mZQW>A]iE
■专题动机 A?i
~*#wE
(iQ<
[3C=
2006年5月10日,13对列车从北京南站“搬家”到西站,使这座“亚洲第一大站”运力几近极限。此前,北京西站已走过了十年“瘸腿之路”。甩手工程与体制之弊形成旅客进出站难等“四难”。2005年起,两组专家各历时一年,分别从同角度剖析西站困局,各自形成《北京西站南北广场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研究课题》(下称《专家组报告》)和《北京西站地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报告》(下称《社科院报告》),并受北京高层重视。对此,市长王岐山做出批示,指出西站管理已成“顽疾”,要求在奥运前作为窗口进行建设。本报记者历时月余,就西站管理体制及拥堵之弊进行调查剖析,以求解西站治本之策。 K#Ia19au5
eXKp um~
■核心提示 /bdL.Y# V
;|qbz]t2(
北京报道地铁未建,南广场甩手十年,本应三方承担的客流全部落在了北广场身上,西站“瘸腿”已十年。西站建设之际,资金不足曾致工程甩手,建成之后,“以商养站”又使维护资金不足,西站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缺位。目前,政府已改变“以商养站”思路,从资金和体制上打通北广场出站“血脉”,同时也从硬件上增强北广场疏通能力。专家们提出,启动南广场和地铁才是解决西站拥堵之源。 /]U),LbN
-HwqR Ys
|@W|nbAfX
9y'To JZ6
一个小时零六分钟。 #.<Dq8u
nP&6i5s%
这是唐鑫从下车到出站所经历的时间。2005年初的此次西站之旅,后来被他写进了西站调研的《社科院报告》中。 O]XgA0]
!
o?E.
北京西站,亚洲最大的火车站,通车十年来一直经历着拥堵之痛。 G%junS'zt
)8taMC:H^
按照原规划设计,这座“特大型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分流畅通:乘客分别通过地铁和南北广场出站,其中地铁分流40%-50%,南北广场各分担约25%-30%的人流。 &p+2Vz{
#sv:)p
现实情况是,西站投用已10年,地铁未建,南广场出站系统未启用,输客重任全压在了北广场上。 +jN)$Y3Ya
OTEx9
作为西站惟一畅通的“血脉”,北广场已不堪重负。 R;w1& Z
<*opVy^
与之相伴的是旅客的“四难”:进站难,出站难,接人难,停车难。《专家组报告》在调研一年的基础上提出,北京西站提供的公共产品,与铁路客运持续增长带来的巨大需求不相适应,引发了西站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已成“西站首要的问题”。 U}W7[f lc
PLWx'N-kqL
目前,专家的意见已经提交市政府,并获高层重视。 R(A"6a8*
nIqmora
“瘸腿”的西站 $g)X,iQu
6Vc&g
4月30日傍晚,西站南广场上少有旅客,落日余晖在地面投下长影。 $F86Dwd
m%km@G$
这是5·1黄金周的前一天,离京或到京的人们,早已挤满了北广场。在公交与出租车的喧嚷声中,人流缓慢挪出西站。 ,L}
&I$MV5)u
“现在的西站,是一条瘸腿在蹦。”韩林飞说。他是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从一年前开始带领一批专家启动《北京西站南北广场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研究课题》。 Q5H!
^RQm
af<R.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10年之久。随着乘客流量的增加,北广场的压力与日俱增。 M_wj>NXZ
Xv%1W?
>@/
按照原先设计,北京西客站最初投用开行23对列车,至2006年5月,这一数字达到79对,且多集中于早晚时段,每7分钟一趟,日均客流达到15万人次。 N:]71+
NYoh6AR
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期间则更多,最多时总数达到137对,进出站客流为30万人次,而北京西站的远期规划最大容量为90对。 QU]&q`GE
"B~c/%#PH
今年5月10日,北京南站暂时停用,13对列车被调整到西站,约1万人次的客流,使西站每日运力接近黄金周时期。 `UC
$2p=vi3
这种情况下,目前西站日均行车超90对,西站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捷说,运力已达原规划极限。 RZ(*%b<C
9O8na
'w
韩林飞认为,进站难、出站难、接人难、停车难等四大难题,对西站来说,将会更加严峻。 kLsp0%2
PykVXZ7j;
现实是,西站周边公交运量的增加速度,远不及铁路运量增速。 mY1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