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坐驾贴膜了吗?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汽车贴膜很容易理解:隔热控光、防爆甚至防弹。对应这些功能,相应的贴膜产品包括:太阳膜,防爆膜,安全膜等。 %iR"eEE
在欧美国家,汽车贴膜是一个濒临淘汰的产业,却在中国意外地找到了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就立法禁止汽车贴膜,闲置产能开始拥进中国。 /P%OXn$i/
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高涨,汽车膜在中国遍地开花,市场潜力近百亿人民币。一是绝大部分车主接受买车必须贴膜的观念;二是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千余个汽车膜品牌,几乎都打着进口招牌。而国际上正规玻璃贴膜(汽车贴膜只是其中之一)品牌不超过20个。 lW|`8ykp
汽车贴膜一直都被划归汽车用品市场,因为陌生而乏人关注,只有业内人士清楚,做贴膜甚至比卖车还赚钱。暴利背后还包含着经济领域的中国元素:政府监管空白等诸多问题。 K1$
%#x
l+^
百倍利润与标准缺失 `gAW5 i-z5
汽车贴膜在中国始于1998年。汽车贴膜能贴出这样一种效果:从车里边能看到外边,而从外边看不到里边,同时起到隔热防晒的作用,因此赢得了大多数中国车主的青睐。极短时间内,就成了中国车主的必需品,车主似乎买完车第一件事就是给车窗贴膜。 *#9?9SYSk
汽车贴膜在中国兴盛,外国汽车商人颇为不解:很奇怪,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私家车贴得严严实实,而且,政府也允许这么做。在西方,汽车这种在公共场合活动的工具,是没有隐私权可言的。贴膜负面效果很大,贴上太阳膜后会造成车体反光,严重影响后车的视线,是汽车追尾事故的罪魁祸首,太阳膜还会引发车内犯罪,增加执法难度。 o3$dl`'
从1998年起,短短8年时间,1000多个太阳膜品牌就冒了出来。深圳一家知名的太阳膜公司向分销商介绍自己的产品时声称:前挡膜、侧后挡膜的成本仅几十元,贴车价却要达到800??8800元不等。厂商自己透露的暴利已经超过100倍,而这在业内并不算稀奇。更多小作坊式的太阳膜生产商成本更低。 ,T*\9'Q
暴利背后,是行业标准与监管措施的缺失。在最权威的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工程师提醒记者:我们可以做检测,但产品没有什么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因为,这个领域没有国家标准。 Rl&nR$#
fr'DV/T
跨国公司与小作坊 0{
_6le]
广东商人在汽车贴膜领域影响力颇大,陈冠宇便是一个成功者,他的深圳法拉特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着8大品牌的太阳膜(汽车贴膜产品的一种),在遍布全国的汽车用品店里,大多都能找到他旗下的品牌。 HQ wrb HS
法拉特自称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的国际集团,但记者向新加坡该地区求证时,对方说查无此公司,而且在这个工业园中也没有一家生产窗膜的企业。 v,Zoy|Lu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大部分所谓的防爆膜不过是一层薄膜,没有什么复杂工艺,多由一些小工厂生产,几条生产线,甚至在家里就能完成。这些小作坊才是中国汽车贴膜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产品,有的被汽车销售商家直接拿走,有的是一些公司收购后,再拿去包装、上商标。 I2krxLPd
这个行业没什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以,谁也不能说这些小作坊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贴在汽车上,顶多是不起作用,也不会有其他剧烈的危害。 _[Sh`4`r
u/NcX
膨胀的商机与危机 x6$3KDQm
2005年,上海市交警总队明文规定,禁止在机动车车窗上贴膜。汽车贴膜像是一个走向末路的产业。其实,跨国公司也好,国内小作坊也好,大家都心知肚明,贴膜带来的效果微乎其微。 |DP
q~l(d
即但即使所有的汽车都不贴膜了,真正精明的商人也不会坐以待毙。抓住消费者还没弄明白真相前再赚些钱,才是当务之急。2005年,节能成为各级政府的口号,节能产品迅速升温。一大批嗅觉敏锐的商人看到了无限商机,打着节能的口号,各种各样的防爆膜开始进军大厦、楼宇、住宅的门窗玻璃。 uHRxV"@}[1
从汽车玻璃到建筑玻璃,商机在转移,但行业状况并无改变。即便如此,巨大的商机仍然不断膨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投资者和投机者。没有规范的领域,最容易攫取惊人的财富,精明的商人都深谙此道,在规范的来临遥遥无期时,抓紧时间聚敛财富,而为此付出代价的,只能是被愚弄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