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
中国金属胎珐琅工艺,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大类,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先后于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悠久的工艺美术史上是最年轻的新品种。金属胎珐琅制品,以红铜作胎,用矿物质釉料烧成五彩花纹,具有宝石般的晶莹,彩虹般的色泽和黄金般的灿烂,多为王公贵族所享用,民间很少流行。在明清两代宫廷内的文化遗存中,金属胎珐琅器保存比较集中,此次展出的代表性作品,概括地反映了珐琅工艺的光辉成就,同时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在融汇外来文化、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创造才能和卓越贡献。
珐琅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一般有三类:
一是掐丝珐琅。将铜丝盘出花纹,黏固在胎上,再填施各色珐琅釉料在花纹框架内、外,入窑烘烧,重复数次,待器表覆盖的釉层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等手续始出。二是内填珐琅。其工艺与掐丝珐琅相似。只是器表的纹饰采用斩刻、敲压或腐蚀等技术形成,由于填烧的釉层有厚薄的不同而呈多种形态。另一类则是在胎上精雕细刻成漂亮的锦地及纹饰,再填烧各色透明釉,釉色与花纹、锦地、胎色交相辉映,分外美观。三是画珐琅。先将金属胎内外烧上一层不透明釉作底,再按照设计图样在底釉上涂饰面釉及绘画纹饰,然后入窑烘烧即成。
不知道所谓的珐琅釉怎么上到车上?整车入窑烧制?
>mJH@,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23:45:5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