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 4094阅读
  • 39回复

★ 生于70年代之点点滴滴

楼层直达
级别: 支柱会员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4-06-21
偶是5班的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香味,需要你用心去发现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4-07-20

还记得学校组织观看少年犯的电影,我们个个热泪满腔。


我是一只任人溅踏的幼小蚂蚁,只为生存,艰苦地活着

“Weir”更名“战斗妖姬”

呼号:BG7MPL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4-07-26
偶时三班的。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4-08-04











往事:曾狂爱霍元甲翁美玲--70年代生人的回忆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3 14:24 新浪文化

  文/郭明德


  2004年了,生于70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34,最小的25。


  作为最早出生于70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WIDTH="360" HEIGHT="3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shockwave/download/index.cgi?P1_Prod_Version=ShockwaveFlash">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止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70年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收藏有20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70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黏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70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后来是费翔和齐秦。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 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70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的报告)。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主儿。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谈恋爱好像比哥哥姐姐们容易。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在深圳、海南、广州、珠海打过工,或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打工经历。结婚时使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70年代末出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爱)。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不大为涨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假如你是这样,你就是70年代出生的GG:


  你的玩具箱里曾有20本以上的小人书和一把手工做的纸子弹枪。你吃过五分钱的冰棍。 你知道杨子荣、嘎子、李向阳, 没头脑和不高兴。 你会唱80年代的新一辈。 你崇拜过岳飞, 玩过飞镖, 知道阿童木是谁 ,你会做风筝之类的小东西,带过军帽, 打过三次以上的架。 你知道小路纯子,大岛茂, 加里森,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你的女朋友中至少有一个是四环素牙。 小的时候(小学时光),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搜集那花花绿绿的糖纸。那时候能经常吃糖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邮票珍品容易。收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就是春节了!常常是在街上逛时,眼睛就盯着马路,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地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再压干夹到一本厚的书里!有的时候,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就会跟在人家后边,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那糖纸扔到地上为止。新的学期开始时,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炫耀一番,再进行交换!大了以后,有一次进行大扫除,还发现了一本当年集的糖纸!没舍得扔,也是一种回忆吧!小学一二年级时,还喜欢玩“扔棒冰棍”的游戏,竹子做的(现在的冰激凌棍都是扁平的木头做的),参加的多是二三人,每个人对出数量相等的冰棍棒,先来石头剪刀布,由赢的人先扔。把一大把冰棍棒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属作弊行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他不挨的拾起来,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他的,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他的,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他的,就该下一人玩了。为了参加这个游戏,放学后就要到大街上去捡棒冰棍! 童年时代上街捡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捡的这许多东西也填满了我的记忆!


  再大一点,五年级左右时喜欢上了跳橡皮筋,放学后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N遍),就和同学们开始跳橡皮筋,不跳到天黑的看不见了是不会回去的!回到家时,妈妈一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老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打扫卫生!

纷纷万事 直道而行
君阁车友全国QQ群:426784983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4-08-04

往事:曾狂爱霍元甲翁美玲--70年代生人的回忆



  2004年了,生于70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34,最小的25。


  作为最早出生于70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止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70年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收藏有20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70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黏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70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后来是费翔和齐秦。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 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70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的报告)。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主儿。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谈恋爱好像比哥哥姐姐们容易。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在深圳、海南、广州、珠海打过工,或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打工经历。结婚时使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70年代末出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爱)。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不大为涨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假如你是这样,你就是70年代出生的GG:


  你的玩具箱里曾有20本以上的小人书和一把手工做的纸子弹枪。你吃过五分钱的冰棍。 你知道杨子荣、嘎子、李向阳, 没头脑和不高兴。 你会唱80年代的新一辈。 你崇拜过岳飞, 玩过飞镖, 知道阿童木是谁 ,你会做风筝之类的小东西,带过军帽, 打过三次以上的架。 你知道小路纯子,大岛茂, 加里森,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你的女朋友中至少有一个是四环素牙。 小的时候(小学时光),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搜集那花花绿绿的糖纸。那时候能经常吃糖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邮票珍品容易。收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就是春节了!常常是在街上逛时,眼睛就盯着马路,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地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再压干夹到一本厚的书里!有的时候,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就会跟在人家后边,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那糖纸扔到地上为止。新的学期开始时,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炫耀一番,再进行交换!大了以后,有一次进行大扫除,还发现了一本当年集的糖纸!没舍得扔,也是一种回忆吧!小学一二年级时,还喜欢玩“扔棒冰棍”的游戏,竹子做的(现在的冰激凌棍都是扁平的木头做的),参加的多是二三人,每个人对出数量相等的冰棍棒,先来石头剪刀布,由赢的人先扔。把一大把冰棍棒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属作弊行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他不挨的拾起来,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他的,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他的,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他的,就该下一人玩了。为了参加这个游戏,放学后就要到大街上去捡棒冰棍! 童年时代上街捡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捡的这许多东西也填满了我的记忆!


  再大一点,五年级左右时喜欢上了跳橡皮筋,放学后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N遍),就和同学们开始跳橡皮筋,不跳到天黑的看不见了是不会回去的!回到家时,妈妈一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老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打扫卫生!



纷纷万事 直道而行
君阁车友全国QQ群:426784983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4-08-04

快快备份,否则34年的数据信息占据有限空间,日后记录信息数据时因空间容量不足系统将自动格式化。


我是一只任人溅踏的幼小蚂蚁,只为生存,艰苦地活着

“Weir”更名“战斗妖姬”

呼号:BG7MPL
级别: 进取会员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4-08-10

不错!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4-08-11
25 年中国流行全纪录

1978年:

  1.谈恋爱。此前整整十年,年轻人公开的约会被视为是可耻和堕落,他们只能用
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
礼,但在这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
路,恋爱终于还给它本来的目。

  2.《望乡》。这部原名《山打根八号妓院》的日本电影对国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
的,反响程度竟达到了北京电视台转播市民代表座谈会实况的地步。有人说:还可以
有色情场面更浓厚的镜头。。。。。

  3.德国大众。德国大众公司在这年开始跟中国政府谈判。那时的中国,大街上除
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只有公共汽车和老气横秋的“上海”,“红旗”

  4.烫个“鸡窝”最时髦。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8年6月8日:虽然单调的灰
色蓝色衣服仍然是标准的服装,但是妇女开始涌向百货商店,从有限的供应品种种选
购衣料。在城市,新时兴的卷发和电烫发型(这些长期以来都被斥为资产阶级和西方的
影响)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

  5.最早的出境游。能到香港探亲然后购物的人最值得羡慕。

  6.范思哲。第一个国际顶尖时尚品牌来到中国。

  7.劳力士。戴这表的是第一批“先富起来的”的人的梦想,也是被伪造最多的品牌
表。

  本年焦点:不良少年引领时尚。

  在街头出现寥寥几个外国人就必遭围观的年代,伟大的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
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游唱歌手艾敬在她的《艳粉街》里记录了这一
幕: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了
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他游街,他的裤子已经扯破,尊严已剥落,脸上的表情难捉
摸。

  25年后,我们对喇叭裤鼓掌。


1979年:

  1.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幸福可乐广告于3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建交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3.硬派小生和他的板寸。《追捕》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奶油
小生们(以唐国强为代表)打入冷宫。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
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第一代的梦中请人。

  4.《跟我学》(FOLLOW ME)掀起了第一次全民学外语的高潮。

  5.跳舞热。跳舞从电影中的故事里内蔓延出来,女青年们纷纷涌入涉外餐厅,抱
着外国男人准确地踩着舞步,25年来第一代涉外婚姻就此播下了种子。

  6.公共场所出现裸女画。北京新机场大楼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出现全
裸的女性画像,要不是画的是少数民族,还略带抽象,估计有人恨不能立即把画家袁
运生当作高级流氓送进秦城监狱。谁都得佩服北京人的精神,那么远的机场,能走得
动的一半儿都去看了。

  7.首次接触国际级选美小姐。印度片《奴里》的女主角扮演着普纳姆迪伦是1977
年的“印度小姐”。

  8.一吻定江山。《大众电影》作为当时唯一一本有彩页的娱乐杂志,在第5期的
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和玫瑰》的接吻剧照,一个读者愤怒的给编辑部写了封
信提出抗议:“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这一诘问引起不少人
的共鸣。

  9.第一次时装秀。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亲率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
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

  本年焦点:私家车解禁。

  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但那时的私家车价格低廉,多是私人用来跑运
输的或是当出租车使用。1986年11月,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
生,随后,私家车开始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及长春、重庆等拥有轿车生产厂的城
市涌现。


1980年:

  1.穿白色紧身衣的男子。上海芭蕾舞学校在湖南演出时,当地观众对舞台上出现
身穿白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十分惊讶,在他们看来,这仅次于完全裸体。落幕时,一
个很生气的干部打破了静默,他突然喊道:“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2.西服出租。英国《卫报》1980年4月14日报道,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一
块牌子,写着“这里出租西服”,这迎合了人们喜欢穿外国衣服照相的爱好。橱窗还陈
列着一些白色结婚纱照。但是,有一张照片旁边贴了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口号:“为了
革命,只生一个孩子。”

  3.麦克哈里斯旋风。电影《佐罗》的观众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人次。但这一年最
火的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据说当时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有
的选票上竟填写了“麦克哈里斯”的大名。他的“麦克镜”可以写入未来的中国服饰
史,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
飞盘。

  4.新《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
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认识到“爱情灵魂”。

  5.“下馆子”。“改善伙食”有偶尔变成平常。

  本年焦点:偶像时代来临

  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歌
星”一次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

  邓丽君是一些人的梦中请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
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的“蠢蠢欲动”,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
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声,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

  《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的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
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早恋的男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
兰花草”。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的宛然一笑。罗大佑1979年创作的《童年》举国
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
尘》、《明天会更好》等,

  罗大佑至今谱写了150多首经典流行歌曲。


1981年:

  1.女排夺冠。时隔22年后,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随后写就五连冠的光
荣,女排姑娘成为大众偶像。

  2.侦探小说。中国第一部推理小说《刑警队长》在上海出版,首印20万册,很快
销售一空。

  3.文明礼貌。美联社1981年1月1日电,中国曾自诩为有着数千年文明的礼仪之
邦,如今报章却要教人说最基本礼仪之语,例如“请”、“多谢”、“对不起”。有个中国
人说,过去的店员对顾客都会有礼貌地问:“您要买点什么呢?”现在则改为说:“你要
什么?不许挑,不要就算了。”尤其是北京人,服务态度之恶劣到了举国尽知的地步。


  4.好人和坏人并不见得泾渭分明。这是《加里森敢死队》的功劳。由流氓和罪犯
组成的特工队在打击德国鬼子的任务中,显示了一种西方生活方式的魅力,成了叛逆
的教材。

  5.白裤子搭配红衬衫曾是都市时髦男性的装扮。

  6.剃光头和学武风。《少林寺》有人看了5遍,甚至18遍。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
师学艺的孩子不在少数,男孩子都梦想成为武僧。

  7.美容升级。资生堂来到北京。德国威娜公司提供的洗发水威娜宝是首个国外日
用品品牌。

  本年焦点:琼瑶点燃灰姑娘的梦想。

  女的温柔漂亮,男的英俊潇洒,除了哭哭啼啼的谈恋爱以外什么都不干。女孩子
通常出口成章,男孩子总有一个富商老爸。双方因贫富悬殊而本能地相互敌视,进而
在情感上互相折磨。女孩子通常人穷志不短,男孩子则甘心为了恋人抛弃万贯家
业。最终,富商老爸被他们的纯真爱情所打动,灰姑娘终于修成正果,嫁入豪门。

  第一批接触琼瑶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有人回忆起刚看琼瑶电影的
感觉说:“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第一次知道,原来恋爱可以这样谈!”但到了
1981年,《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这些耳熟能详
的“白痴”故事,才正式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林清霞、吕秀菱(女孩纷纷效仿她们
的中分长披肩直发)、秦汉、秦祥林等偶像席卷了内地。“像琼瑶小说里出来的姑娘”成
了新“大众情人”。18年后琼瑶卷土重来,《还珠》系列再次风靡神州。琼瑶是惟一能
“毒害”3代青少年的华人女作家。


1982年:

  1.走上神坛的山口百惠。《血疑》是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幸
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
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2.电视版的“狮子王”。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开播,讲述了小狮子雷欧成长的
故事。《森林大帝》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日本广告商提供动画片,可在节
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

  3.《武松》。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电视剧。

  4.神童计划。15岁的华裔美国儿童秦志斌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这件事
似乎刺激某些部门,国内也开始了自己的神童培养计划,大学纷纷开办少年班,父母
们为“制造”神童着迷。

  5.黄书充斥。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玫瑰梦》被查禁,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一
个焦点事件。这一年,正式出版社被查禁的淫秽色情图书30多种,6家出版社停业整
顿,查处因刊有淫秽色情描写或封面插图低级下流的期刊130多种。

  6.军装复苏。街头上重又出现穿草绿色的旧军装和布鞋,挎军用包的年轻人。

  7.牛仔裤。伴随着打工潮开始流行至今。

  本年焦点:第一个体育明星诞生。

  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中,一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一个人夺得共7个项目中的6枚金
牌,这在体操史上尚属首次,他的名字—李宁,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里。

  李宁不仅是25年来第一位大众体育明星,也是最成功的一位。李宁一共获得14个
世界冠军,包括3个奥运会冠军,此外还有8个亚运会冠军。他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
员会中的第一个亚洲人。1999年6月,李宁与迈克尔乔丹、贝肯鲍尔、贝利等25人一起
被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选为“本世纪最佳运动员”。


1983年:

  1.中国特色的西服。没人再去照相馆租西服了。但当时的西服没有用领肩熨压机
压过,所以穿起来总有一种马褂的感觉。而且,看上特蠢的是,穿西服者总保留着袖
口上的商标,脚上还赫然一双布鞋。

  2.美女封面。鉴于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有妇联干部提出:“难道不能用
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
照片呢?”并指责出版社侮辱妇女。

  3.精神污染。泰国《星暹日报》1983年11月29日报道,近年来大陆社会上出现的
“精神污染”,有下列表现:电视、电影、戏剧追求“完全商品化”,为个人和小团体牟
利。如很多城镇大量上演旧剧、旧曲、宣扬封建迷信。出版界胡乱编造之风盛行,有
些人借写科幻小说之名,行宣传鬼魂、色情之实。“侦探”、“侠义”、“奇案”、“秘
闻”之类低级
趣味图书充斥,成为书店的热门货,文艺界受西方“现代派”思潮影响,创作无主题无
意义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一些青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嗜好裸女相片、色情录像带和
黄色读物。

  4.《排球女将》。小鹿纯子展示“流星赶月”的发球和“晴空霹雳”的扣杀时,中国
女排正进入鼎盛时期。街上流行“纯子头”。

  5.锅盖头。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黄元申和梁小龙剪
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流行于年轻人中。

  6.第一个变性人。1月,著名外科专家王大玫教授主刀,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
性人。

  7.摩托车。最初引进的摩托车款是CJ70。1994年太子车成了时尚象征之一。


  8.沙发。普遍进入家庭,尤其是转角沙发。

  本年焦点:春节联欢晚会风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小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
电视在当时还不太普及,但是娱乐活动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这台晚会还是造
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李谷一连唱了“乡恋”等7首歌曲,而最煽
情的场面是刘晓庆向父母拜年。现场气氛空前热烈。演播厅里,掌声、笑声、欢呼
声、4部直拨电话铃声几乎没有停过,北京电信86局的线都烧热了,技术人员非常紧
张,备用器材、消防器材都准备好了。虽然当时多数人看的都是黑白电视,但一点也
不影响晚会效果。春节晚会从此成为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同时也造就了无
数艺人的大红大紫。


1984年:

  1.健美操。日本《读卖新闻》1984年11月2日报道,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变得苗条
魅力,在邻邦中国出现了健美操热,健美操的独特之处是,把太极拳和现代舞蹈结合
起来。在西欧风格的广播体操中,吸取了“踢腿”和“出拳”这些中国武术动作。

  2.《我的中国心》。当年春节晚会推出的香港歌星张明敏红遍南北,特别是他演
唱的《我的中国心》成为除国歌外,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

  3.涉外饭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4年6月6日报道,耸立在北京市郊的
长城饭店是一座富丽堂皇的20层高楼,乍看上去,它好像与周围的环境不大协调。长
城饭店是令人瞠目的暴发户生活方式的象征,是西方物质主义时尚的一个实例。一位
来访的朋友一边在前厅品尝林茨果子牛油蛋糕,一边说道:“在这里,只有窗外的尘土
是中国货。”

  4.第一次公开招聘模特儿。中央美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上联合刊登
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儿,吸引了171个报名者,大多数人是待业青年。有些报
名者不敢告诉父母,要求不公开名字。

  5.西式快餐。合众国际社1984年2月19日电,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
餐厅”开张,这是唐老鸭带动的食品革命。除了汉堡包之外,还出售热狗、油炸食
品、榨鸡、冰激淋卷、煎薄饼和份饭。

  6.街上流行红裙子。《红衣少女》中的安然掀起了穿红裙子的风尚。

  7.录像厅。比比皆是,很多人沉迷于这里播放的港台片和好莱坞盗版片。

  本年焦点:我们都“下海”吧

  新中国成立后共有3次下海经商浪潮,分别发生在1984年、1987年和1993年。1984
年那一拨,多数是靠继承海外遗产、留洋打工、倒腾紧缺商品、甚至包括部分靠辛勤
劳动先“富”起来的人群,也就是银行账户上存有十几二十万的人群,俗称“食利阶
层”,他们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羡慕的对象。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职
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最后才是科学家、医生、教师。“修大
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不过,1984
年的经商潮灰色经济特点巨浓,最终被国家整顿下去。当时的“大款”,按现在的标
准,不过是一个中下水平的工薪阶层。

纷纷万事 直道而行
君阁车友全国QQ群:426784983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