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为大家服务,欢迎大家到柳州市三江侗乡游览观光!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世界名桥程阳桥景区。
程阳桥景区位于柳州市三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9公里,是三江侗乡旅游中最重要的民族风情旅游景区。景区内山环水绕,方圆数十公里,连绵分布十几个侗寨,侗寨中数程阳八寨最有魅力、最出名。一路上,您还可以观赏到侗寨民居的壮观气势,林溪河水边古风古匀的侗族水车群,美丽的风景如诗如画。这是一个梦幻之地,也是艺术的源泉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到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一批又一批的美术创作者在这里激发了灵感,创出作品闻名于世。
侗寨的魅力
我们在路途上影入眼帘的第一个寨子是典型的侗族民居石眼寨,这个寨子不是侗族的,是侗族和汉族结合部的一个典范寨子。这里的汉人和侗人相处时间较长,汉人生活的民居建筑方式引进了侗族的习惯。大家看,这个寨子居住山环水绕的幽静环境和侗寨一模一样,坐落在溪水边的风水宝坻里,壮观美丽,风光旖旎。为什么看得出不是侗寨呢?因为寨子没有鼓楼。记住:侗寨一定有鼓楼,有鼓楼才算侗寨。
水车群
请看程阳小溪边的水车群、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多么古老!这是三国时期孔明南征时教给侗族人民灌溉的工具,不用电能,不用能源,利用溪水灌溉他们的,
侗寨程阳八寨
程阳八寨,八个侗寨分别由大寨、东寨、平寨、岩寨、马安、平坦、平铺、吉昌八个组成,八寨居位着2037户9400多侗族同胞。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程阳本是荒芜之地,古树参天,鸟兽云集,后来,名字分别叫“程”和“阳”的两名男子一个从北一个从南分别携家眷至此,架屋定居,开荒种田,生息繁衍;再后来,杨、吴、陈、李、石等姓又先后迁来,与程、阳两姓共同开发这片古老的家园。大伙都公认程、阳二氏是这块土地的祖先,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程阳”。清朝以来,程阳逐渐形成八个自然村落,俗称“程阳八寨”。程阳八寨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彩多姿,源远流长,保存完整,极富特色,是南侗群体的典型缩影,程阳八寨,寨寨有自已的寨门,鼓楼和风雨桥,木结构吊脚民居鳞次栉比,寨前寨后梯田片片,碧草青青,古老的水车三五成群,构成幅幅自然与人完美结合的亮丽景色;潺潺的林溪河自北而南蜿蜒而过,如祥龙摆尾,似玉带飘忽,哺育着程阳八寨的世代寨民。步入景区,您能浏览古朴的风雨桥群、鼓楼群、木结构吊脚楼群和美丽的梯田群、水车群等侗寨风光。步入景区,您能济览古朴的风雨桥群、鼓楼群、木结构吊脚楼群和美丽的梯田群、水车群等侗寨风光,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表演,参观典型民居和侗族工匠世家,品尝别具风味的侗族餐饮,领略侗族独特的习俗。好,请大家随我往前走。
程阳永济桥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程阳风雨桥,侗族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风雨桥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下部是青石垒砌的墩台;中部是木质桥面,采用密布式悬梁托架简支梁体系;上部是亭廊,采用榫铆衔接的梁柱体系,旁边设有栏杆和长凳。亭子坐在墩台之上,有几墩几台,就有几个亭子,亭子的造型主要有歇山式、钻尖式、和挺颐式三种。侗族风雨桥一般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这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供村民遮风避雨,另外还有宗教学方面的含义,侗族传统观念认为,在村寨下方修筑这种木质桥梁,可以阻挡邪气,留住福气,确保村寨风调雨顺,故谓之风雨桥。程阳景区有永济桥、普济桥、合龙桥、万寿桥、平安桥等五座风雨桥。永济桥俗称“程阳桥”,是侗族风雨桥的杰出代表,1963年2月26日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有关专家考证,永济桥作为全木结构与我国赵州石拱桥、泸定铁索桥以及罗马尼亚诺娃沃钢梁桥并称世界四大历史名桥。永济桥始建于1912年,竣工于1924年,历时12载。桥长77 .76米,桥道宽3.75米,桥面高11.52米,两台三墩四孔。墩台上建有五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瓦翎五座,亭廊相联,浑然一体,宛如水上一座长廊式楼阁,雄伟壮观,飘逸俊秀。桥亭桥廊的建筑艺术,采用中国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的组合结构,既有古代百越干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份。桥梁采用简支托架方法,具有巧妙的力学原理。全桥为吊脚悬柱,不用铁钉,穿方衔接,横直斜套,联成一个坚固的整体。桥盖采用青瓦白戗,形成黑白相间的横线分割,十分协调,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桥的东西台亭为歇山式,东西墩亭和中央亭为钻尖式和挺颐式,集侗族鼓楼三种基本造型于一身。亭檐上下均为飞角斗拱;脊面瓦顶设有古朴塑饰,使整座桥既有飞龙腾空之状,又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程阳永济桥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雄伟英姿闻名于世。1965年10月,郭沫若老先生欣然题写“程阳桥”匾名,并赋七言律诗一首:“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1988年,香港学者陈茂祥老先生来到程阳桥,感慨万千,留诗赞颂:“不到三江恨不消,避秦早该学侗瑶。蓬莱未必真仙境,人间奇迹程阳桥。”著名文物学家罗哲文先生于1982年10月16日来到程阳桥畔,深为程阳桥的英姿所倾倒,题字赞叹:“久慕三江程阳桥之名,三十年来每想一睹实物,今日得遂宿愿,果然名不虑传。亭亭玉阁,临流照影,结构造型,堪称杰作。幸哉!幸哉!”
马 安 侗 寨
前面这个村屯是程阳八寨最靠南边的村屯马安寨。马安寨分布在一座凹形的土坡附近。传说程阳的先祖程初来时坐着高大的红鬓骏马,这于此地休息,怡然不起,化为这座凹形土坡,极似马鞍,故称“马安坳”,这个村屯就叫“马鞍”,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简写为“马安”。侗族习惯于聚群而居,临河沿溪、依山就势设村立寨,十分密集,一排排青瓦木楼,巍峨参差,古朴淡雅。步入侗寨,登上木楼,你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舒适和惬意。
马 安 鼓 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活动中心,是村民议事、典礼、迎宾和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鼓楼内设长形皮鼓,遇事则鸣鼓聚众,故称鼓楼。诗云:“阳春收罢邀同伴,吹彻芦笙坐鼓楼。”在侗族地区,鼓楼几乎每寨都有,大的村寨分氏族而建,形成鼓楼群。鼓楼底部多为四方形,上部为塔阁式结构,楼顶分歇山式、钻尖式、挺颐式三种类型。鼓楼中央矗立四根巨柱,并依相对高度等距分层挑出屋檐,形成层檐,檐层均为单数,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不等。整座建筑由梁枋横穿直套,联成一体,封檐板白底彩绘,画凤雕龙,檐角或翘飞如翅,或曲卷如花,楼顶贯铁锅瓦罐抹灰形成的葫芦串,或塑以鸟兽花卉图案,古色古香,风格奇特,既得古建筑之遗风,又有因地制宜之异趣。鼓楼被视为民族、村寨的灵魂和团结、幸福、兴旺发达的象征。马安鼓楼始建于清朝,重建于1985年,攒尖式,七层檐瓴,高12.6米,宽、深均为8.4米,是程阳鼓楼的代表,既具宝塔的壮观,又有亭子的清雅,屹立寨中,层层叠叠,黑白相间,结构完美。鼓楼前面的这个小广场,我们叫做鼓楼坪,是侗楼族群众唱歌跳舞、赛芦笙和吃百家宴的活动场所。那边是戏台。侗族村寨都有自己的戏台,逢年过节,村民们就自排自演,在这里唱戏。好,请大家随我来。
侗乡石板路
各位游客,当您踏上这清凉的巷道时,您一定有种清新的感觉,这就是侗乡的石板路。侗族村寨之内和村寨之间到处都有石板路,这些石板路不是一朝一夕铺成的,而是热心的侗家人东一块西一块,你铺一段我铺一段,积少成多,最后连成整体的,石板路是侗族同胞古道热肠、乐善好施的见证。
典型侗族民居
程阳侗族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结构,一般分为三层,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农具、杂物,饲养禽畜;二楼前半部为外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是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的场所,后半部为内屋,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又是全家取暖、煮饭炒菜的地方;火塘两侧或三楼是卧室。每座楼房,除屋面盖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高矮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以大小不等的木枋斜穿直套。木楼四周设有“吊脚柱”,形成“吊脚楼”。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楼房两端搭有偏厦,使木楼瓦顶四面流水。侗族民居一般一家一栋,兄弟虽分家却常常共用外廊,有的和堂兄弟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楼板互通,每逢喜庆节日,人们相聚于此设宴待客,有道是:“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这体现出侗族民居的特有风貌。
合 龙 桥
始建于1920年,1940的维修。歇山式。桥长52.9米。名匾设计新颖,聪明的侗族民间工匠巧妙地利用视觉原理,在名匾平面板上按比例竖镶一排小木板,木板两侧适当的位置涂有颜料,使整个名匾正面看是“合龙桥”三个字,从左右两侧看分别是“精忠贯日”和“英雄文武”四个字。
侗族工匠世家
侗族民间能工巧匠很多,有的工匠代代传承,成为工匠世家。岩寨杨似玉家祖祖辈辈都是当地有名的工匠,97年香港回归时自治区人民政府赠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珍贵礼物“同心桥”就是杨似玉和他的父亲杨善仁依据程阳永济桥的结构比例精心制作的。杨似玉的祖父是程阳桥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深受当地群众尊敬。侗族工匠无论修建多么复杂的民居、鼓楼和风雨桥都无需图纸,仅凭一根画有特殊符号的半边竹竿(俗称“香竿”)两扎五寸左右的短竹签就能平地立高楼,陡坡起大厦,建造出许许多多雄伟、秀丽的建筑物,实在令人赞叹,使人钦佩。有的建筑物历经百年仍坚固完好,有诗赞道:“百年木楼体不斜,一身杉木坚胜铁。”如今,侗族建筑已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浓厚兴趣。这墙壁上摆放的就是侗族工匠的全套工具。
萨岁祭坛
大家看到的这座石堆,不是坟墓,而是“萨岁”的祭坛,侗族称“坛萨”。“萨”是侗语“祖母”的意思,“萨岁”是侗族崇拜的女神。侗族村寨都会于寨内选择一址,供奉“萨岁”。对“萨岁”的崇拜源于侗族自古以来对于土地的崇拜,侗族群众相信,祭祀“萨岁”,可保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平寨鼓楼
建于清嘉庆年间,成于道光元年(1821年)。歇山式,高6.7米,宽、深都是9.2米。二层檐瓴。三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三江境内年代最久的鼓楼。
民俗风情表演
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有自己的歌曲,自己的乐器,自己的戏剧,自己的弹唱艺术。在侗乡,人们上山下地干活时,唱山歌、拉木歌、河歌;村寨之间集体互访时吹奏芦笙,并于寨门唱拦路歌和开路歌,于鼓楼唱大歌;坐夜时弹琵琶,拉果吉,吹侗笛,唱情歌;酒宴时唱酒礼歌、好事歌;祭圣祖母时唱踩堂歌;闲暇时听艺人说唱故事歌、劝世歌、伦理歌;节庆时敲锣鼓、拉胡琴,唱侗戏;姑娘出嫁时唱姐妹歌、伴嫁歌;老人去世时唱吊丧歌……,到过侗乡的人都会被侗族人民喜爱音乐的情景所感动,有音乐家到侗乡采风,曾经慨叹:“侗族是音乐的民族,侗乡是歌舞的海洋”。我们即将欣赏的民俗表演节目主要有:拦路迎宾、芦笙踩堂、琵琶情歌。。。。。。,侗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歌舞、戏剧、曲艺、器乐等。民歌分单声歌和多声歌两大类,多声歌俗称大歌,是侗族独有的多声部清唱民歌,大歌中的蝉歌参加过巴黎国际民歌艺术节,获得过金奖,曾引起极大的轰动。
民族餐饮
侗族餐饮独具风味。侗族饮食有四项最出名,即吃酸、吃生、吃糯饭、和吃油茶。糯饭从前是侗族的主食。侗族的糯米洁白香软,颗粒如珠,俗称“珍珠米”。据说明清时曾是有名的“贡品”。上山下地或者长时间外出的时候,侗族喜欢把糯饭装进用干老的白瓜壳制成的独特饭具中,这种饭具侗家叫做“波”,用这种“波”盛饭,既可保温,又可保润。吃油茶是侗族的地域性饮食习惯,侗族油茶清香味美,解困提神,名声远播。油茶的配料主要有米花、葱花、花生、豇豆、黄豆、粑丁、猪肝、粉肠等等。油茶的制作过程习惯称为“打油茶”。三江俗谚云:侗不离酸。侗族的酸制品种类繁多,醇香可口,有荤酸、素酸、腌酸和煮酸等等,最富特色的有酸鱼、酸鸭肉、酸鹅肉、酸猪肉和酸菜及其他素菜酸制品。每当嘉宾光临,热情的侗家人就会打开酸坛酸桶,拿出酸鱼酸肉款待贵客。此外,侗族历来流行着吃鱼生和肉生的习俗。鱼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草鱼或鲤鱼的鳞刮净,除去内脏,切成薄片,然后以适量茶油、酸菜汁或醋与玉米粉、花生粉、酸菜、鱼香蓼等配料拌调,味道微酸,清甜可口,多吃不腻。肉生的做法和鱼生相同,味道却略逊于鱼生。此外,侗族有吃“合拢饭”和“百家宴”的习俗。“合拢饭”指的是亲兄弟或者堂兄弟之间,无论哪家有客,其他家就会炒三五个菜,或派户主或全家拿着前来合拢同吃。这既是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又体现出兄弟间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百家宴”指的是村寨互访或有特别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饭,一起到鼓楼坪或者比较宽敞的家庭,摆开长桌,吃百家饭菜,喝百家米酒,饭桌上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大伙说着家常,唱着酒歌,场面热闹非凡。“百家宴”是侗族团结友爱和极富凝聚力的象征。
女士们,先生们,短暂的游程即将结束,我要真诚地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热心支持,做得不对、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原谅。欢迎您和您的朋友、您的家人再次光临!相信我们程阳景区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您的到来!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