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闽西冠豸山下,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瓦白墙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落,从远处看培田,整个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颇具韵味。我们跟着一队旅行团,听导游向我们一一介绍这个古民居群落的发展历史。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2道跨街碑坊、4座庵庙道观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它与永定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应该讲它们同属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田古民居秉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有客家先民匠心独特的发扬光大,可以说在中国的古民居建筑中堪称上乘之作、经典之品。培田的古建筑,大多坐西北,向东南,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设计精巧,式样独特,工艺精湛, 它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兼容中原、徽式、江浙特色,开间、进深更大,做工追求艺术及造型美,布局讲究舒适、安逸,并考虑官、商用途。室内装饰,在设置明墙、漏窗、花圃、鱼池讲究艺术美的同时,更配以宣传儒家文化道德的书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突出四维八德,强调以德治村,以德持家。正因为科学的布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培田古建筑群被誉为“民间故宫”、“中国客家建筑奇葩”。
在入注的大雨中,我们撑着伞沿村内千米古街慢步行走,彷佛时光倒流,一种只有在古装影视片中才能看到的景象,在这里是那么真实那么自然那么和谐地显现着……
我们走进一座叫做“大夫第”的宅院,导游说:这“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取此名主要是为了宏扬孝道,这幢大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时11年建成。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之巨金,成百余间之广厦,举先人之有志而未逮者成于一旦”,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大夫第”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为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创造性地建造了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厅十八井”。所谓“九厅”是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共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大夫第”在整体的建筑上,还科学地运用了梁柱式框架结构,使得这座大院在经历了十余次4.5——6.9级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然无恙。
看它的布局:尽管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有序;尽管建筑层层叠叠,采光通风出水却无丝毫滞碍;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使之各成单元,既利于大家族聚族而居,又不妨碍小家庭各享天伦。那一眼眼常年涌流清沏见底的井水,则除了供饮用外,还有除燥降温的“空调”功能。其整体布局之合理真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望着这外墙清一色的防火砖,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檩窗屏木刻雕花、彩绘漆画,用料考究,工艺精湛的古建筑群,无一不体现出客家匠人的聪颖智慧。猜猜这是干吗的?又是用什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