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把普契尼本人的生平拍成电影,说不定会很好看。他本人一辈子风流事情不断,还写了一系列情节曲折刺激的歌剧,。《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生涯》等等,每部戏里都有一位红颜薄命的女主角。故事情节可以在google里面查。
以下是我前一阵翻译的一篇文章,刚登在三月号的《留声机》上。
---------------------------------------------------------------------------------
普契尼《托斯卡》首演
1900年,1月14日
谎言、怒火、一连串阴谋贯穿一部歌剧
歌剧女伶弗洛丽亚·托斯卡的故事,讲的是嫉妒、奸情以及背叛。实际生活多半没这么戏剧性吧?可《托斯卡》的前前后后,正是这么一出离奇的人间戏剧。从最初用尽伎俩取得故事版权,到首演前的炸弹威胁,普契尼这部歌剧的面世,可谓一路坎坷。麻烦还不止于此。演出后,它受到评论界的抨击,有人说它情节粗俗无聊、过度戏剧化,肯定是一部短命作品。
毋庸赘言,几年之内,这部歌剧成了经典剧目之一。如果换了别人,还有谁敢写一部情节这么离奇的歌剧呢?
先从它最初的谋划开始说起吧。维克多利安·萨尔杜于1887年创作了一个剧本,1889年,普契尼心生一念,想把它写成歌剧。普契尼曾经说自己有“尼禄情结”,而萨尔杜的戏剧也以虐待狂风格著称,号称“剧院暴君”。无疑,萨尔杜的作品让普契尼感到正中下怀。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普契尼迟迟没有行动。剧本版权最终落入另一位作曲家阿尔贝托·弗兰凯蒂之手。
弗兰凯蒂的创作甚至完成了歌剧脚本。歌词由剧作家鲁伊吉·伊利卡担当。这的确有点儿不同凡响:当他俩在巴黎将创作成果呈交给年事已高的威尔第过目时,老作曲家也对之兴致盎然,大加赞许。
普契尼于是坐不住了。他突然急不可待地想把这部作品据为己有。弗兰凯蒂的成绩和威尔第的首肯让这部作品更显得无比诱人。可是,如何让弗兰凯蒂自动放弃手中的桃子呢?普契尼找到了他的出版商朱利奥·李科第。在普契尼的怂恿下,李科第前去劝说弗兰凯蒂,让这位容易上当的作曲家相信,这部戏作为歌剧题材实在是太粗俗了;斯卡皮亚企图强奸托斯卡的一段情节太残忍;故事的历史背景太牵强;总之,观众肯定不会喝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弗兰凯蒂终于决定放弃版权。同一天,时值1896年,这位口是心非的李科第心满意足地将剧本版权签发给了普契尼。此举引来了弗兰凯蒂的报复。这已经是后话。
尽管伊利卡的脚本向来颇多争议,他还是继续参与了普契尼这部作品的创作。合作者还有朱赛佩·贾克萨(他是《艺术家生涯》剧作者,负责在伊利卡的台词中插入诗歌)。《托斯卡》的作曲进行的比较顺利,1899年9月,全剧谱写完成。不过,在此期间,普契尼的个人生活却有点儿不顺。他的糖尿病和晕眩症日益加重,却依然嗜吃甜点和油腻食物,体重迅速增加。另外,普契尼的风流韵事不断,靠大量春药和各种江湖郎中的偏方以及染发剂维持自己的魅力。他完成歌剧时,年近四十一岁,正值中年危机时期。所以,这部作品的完成,对普契尼来说,可算是孰非易事。
首演于1900年1月14日在罗马的康斯坦萨剧院(今罗马歌剧院)举行。《托斯卡》的剧情在罗马城三个不同地点展开,令罗马人的优越感颇受打击,这很容易让人感到窝火。普契尼本人来自北方的卢卡地区。在罗马人和北方人之间,向来就有深深的敌意。
造成敌对形势的原因还不止于此。该剧的制作人是蒂托·李卡第,一位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经常与人发生不合时宜的冲突。他从斯卡拉歌剧院聘请的设计师名叫霍恩斯坦,听起来是一位可疑的外国人。他们的排练过程始终对外保密,其中两场尤其令罗马艺术界非常气恼。正如所有优秀歌剧的情节,这部戏的故事背景安排在一个动荡不定的大时代中。国王草率地解散了议会,经济萧条引发多处暴乱,佩鲁克斯将军下令射杀街上的示威人群。
普契尼的风险还不止于此。卡鲁索当时在康斯坦萨剧院正开始走红。但是为了取悦罗马人,作曲家没有让他来演唱男高音卡伐拉多西,而是邀请了罗马当时红得发紫的本地明星埃米洛·德·马奇。他的模样比拿波里人更为英俊潇洒,但是歌喉却略逊一筹。女主角启用了女高音哈莉西娅·达克里,这是一位罗马尼亚女高音,普契尼曾与她多次共进晚餐。男中音尤金尼奥·杰拉尔多尼演唱斯卡皮亚。指挥是列波尔多·马格农。
排练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并没有因为每天收到大量针对普契尼和主要演员的匿名恐吓信而退缩。很难猜测这些信究竟来自何方,因为其中提到了弗兰凯蒂“被剥夺”了这部戏。然而,这些信对整个团体的士气还是有所影响。尽管不是致命的报复,终归还是产生了效果。
普契尼有点儿撑不住了,于是采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行动,请他的妻子埃尔薇拉前来罗马陪伴。他俩的关系向来不睦,双方都有过错。但是这次,埃尔薇拉终于成为普契尼的坚强后盾。人们看见他俩口子并肩站在酒店阳台上,倾听圣-皮耶特罗教堂传来的新世纪的钟声。普契尼并把这钟声写进了他的歌剧中。
那么,著名的炸弹事件是怎么回事儿呢?在首演当晚,大幕升起之前十五分钟,一位警官走进指挥的化妆间说,演出期间可能会有人投掷炸药包。马格农顿时被吓傻了。他曾经在巴塞罗那的演出中,亲眼看到几个人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罗马人早就不把皇后玛格丽塔和名声很差的总理放在眼里,因此,这个恐吓的确不是说着玩儿的。(几个月后,国王果然遇刺身亡。)
马格农走进乐池,开始指挥乐队演奏。刚过了几个小节,就开始听见骚动。喊声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尖叫“停下!落下帷幕!”吓坏了的指挥于是停下歌剧演出,溜之大吉。
结果发现,这只是一群迟到的观众进场后急着找到座位而发出的喧闹声。完全是虚惊一场。马格农重新回到乐池,歌剧演出重新开始。不过气氛毕竟还是变得战战兢兢了。
演出结束之后,普契尼开始迎受对于这部作品的可怕质疑。他面色惨白地坐在演出后的晚宴上。伊利卡没有这种质疑。他觉得《托斯卡》变了味儿。第二天他就写了一封严厉的信给李科第,对普契尼的音乐诠释和台词的腔调颇多微词。负面评论一边倒,多数都批评这部戏缺乏心理深度和抒情性,——事实上,如今的歌剧爱好者,多半都认为它压根儿不缺抒情性。而1900年的听众却不这么认为。这部歌剧在康斯坦萨剧院继续上演了二十多场,门票一售而空。几个月之内,《托斯卡》演到了里约热内卢、纽约以及伦敦。它终于开始了进入经典剧目的胜利征程。正如近期一位评论家所说,“这正是真正的歌剧迷们真正喜欢的那种歌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4-02 19:42:1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