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 2650阅读
  • 17回复

《秋天奏鸣曲》

楼层直达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3-20
以下是引用西溪在2006-03-20 12:57:43的发言:


其实你已经很想得开了,但希望是真的想得开才好!

有时候,给自己多一点机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也许会带给你一些惊喜的,毕竟,会心一笑也很是件愉悦的事!多来DNCC走走,或者多去你愿意去的任何网站看看,或许能找到有共鸣的人也未必呢!


作为一个陌生人来到DNCC,还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离开了网络回到现实,我只跟人谈谈八卦,谈谈装修,谈谈网球,还有扮靓心情


不过论坛不够宽容啊,当初说不喜欢莎拉布莱特曼就被人乱砍,写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也被人贬。本来打算再不发言了,不过大阿福在一个贴子里说手风琴被淘汰的事情,实在忍不住了冒个泡出来说两句。也许因为已逝的父亲,也许因为手风琴的回忆和感觉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也许只是因为蔑视权威

in the room that lovers live, wind will knock and disappear...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3-20
以下是引用白樱桃在2006-03-20 14:41:42的发言:


不过论坛不够宽容啊,当初说不喜欢莎拉布莱特曼就被人乱砍,写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也被人贬。


有谁如此粗鲁?樱桃MM你发句话,我们先帮你把他砍一通,

有时候彼此不熟络,到还谨慎些;怕的是自来熟的,登鼻子上脸的,反到叫MM烦恼了!

慢慢体味生活,好好珍惜幸福。:)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3-21
以下是引用白樱桃在2006-03-20 14:41:42的发言:


不过论坛不够宽容啊,当初说不喜欢莎拉布莱特曼就被人乱砍,写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也被人贬。本来打算再不发言了,不过大阿福在一个贴子里说手风琴被淘汰的事情,实在忍不住了冒个泡出来说两句。也许因为已逝的父亲,也许因为手风琴的回忆和感觉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也许只是因为蔑视权威


不喜欢莎拉·布莱曼?我也不喜欢啊。可惜没什么人砍我。——我可不是故意跟白樱桃套近乎寻知音。大家不理你,比乱砍你更惨。所以我比你惨。滔滔也惨。你没看到滔滔经常批评大家,“为什么看贴不回帖?为什么为什么??”不过滔滔不爱生气。老男人多半脸皮比较厚。这方面教授师傅略微逊色一点。

不能因为在澳洲看到手风琴,就说手风琴现在还很流行。土风音乐,不说明问题。否则我要说,水烟筒现在也很流行。因为广东老农还有人天天抽它呢。文革的时候,曾经看到一百位红卫兵排成方阵,每人身上挎着一架手风琴,合奏《大海航行靠舵手》。“气势磅礴啊。”如果真喜欢看电影的,应该记得《末代皇帝》当中有这组镜头。手风琴在中国,曾经是一件政治色彩浓烈的乐器,是文革的时候唯一被允许在民间广泛传播的西方乐器,是一个逝去的时代的革命标记。钢琴则没有这种荣幸。小提琴?看你用它演奏什么了。吉他?那是严格禁止的流氓乐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3-20 19:16:40编辑过]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3-21

老师傅说手风琴只在澳洲流行只是局部的流行,并不代表它在音乐界的有什么位置,


那么中国人把它用来做政治色彩浓厚的乐器,不也是一个特定的时代局部性的问题吗,


您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家您不觉得这样说有些不妥吗?!


老师傅您那碗水能不能端平点啊?!


还好我喜欢的手风琴曲子都是些国外的曲目...


要不然红卫兵造反派这大高帽子又该扣我头上了.



无论怎么都好...记着回家的路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3-21

我一早知道提到澳洲肯定要被说,因为这个大农村哪门子也搭不上主流啊.不过,可能也许因为我所在的城市的原因,因为从我的homestay家庭,还有我参加的几次celtic music concert,我看到的澳洲不是人们以为的只有热辣辣的海滩文化,我发现他们带着浓厚的英式传统,尽管远在南半球,尽管过去很多年,他们在延续演绎这种欧洲文化,甚至有些东西在本土已经淡化了,他们还在坚持着,保留着.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植物园,是当地曾经的首富,一位苏格兰移民的大庄园,后来捐给了这个城市.这是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一个背山面海纯净的地方,我经常在傍晚一个人站在山坡上,音乐学校这边,听着练习者的琴声,面对着远处有着高大云杉衬托的大海,心里唱着欢快的歌.植物园冬天4:30就关门了,因为我知道音乐学校的小门,所以经常是一个人站在诺大的植物园里.妈妈过来看我的时候,我们还在那棵大树的长凳下一起唱<小路>和<山楂树>,我最喜欢的2首苏联歌曲,哈哈,在人家资本主义的地方唱唱社会主义的经典之作应该不会被批吧?


celtic music concert在这样绝佳的地方举行简直是美妙,苏格兰风笛都是开场白,我最喜爱的踢踏舞当然少不了,只是其中有很优秀的家庭组合,小提琴,长笛等,在我们不知道的领域里获得了各种荣誉,在我看来绝对不亚于国内很流行的secret garden等,我真的要感叹这个音乐也好,艺术也好,真的是无限广阔的世界,你所知道的,永远只是大海中的一滴.这只是一个大概60万人口的地区而已,但是这些优秀组合就出自这样的小地方,令人佩服,特别是当地一名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描写苏格兰历史的七部组曲,令人惊艳!但这样不是主流的音乐家你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他的作品.没有身历其境的远观,不能轻易做结论.


圣诞节的时候来自英国本土的很多音乐使节作为交换节目也会出现在这个音乐学校的露天舞台上.我最难忘的是2001年的圣诞前夕,听到了那首永远的至爱<绿袖子>,这首曲子无论是什么乐器演奏,独唱合唱,男声女声,都是那么动听,只是当我抬头望那被夕阳映红的天空时,心里的感动让我落泪了...


还有我的homestay mother Isabel,一个喜欢把德语书摆在客厅的苏格兰移民老太,她以澳洲为荣,但她提到大儿子获得剑桥博士时的拉丁语毕业典礼的感觉,还有她总爱提到的关于家乡的很多故事,可以看出移民几十年依旧带着他们的英式传统,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挺有意思!虽然澳洲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懂得务实,不断加强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但放弃这个欧洲大陆是不得已的事情.


说起Isabel,一定会想起那首<The naked face>,周日的时候总会听到她用那架老式钢琴谈这首曲子.这曲子是她曾经的准儿媳妇手记的谱,一部很滥的黑手党电影里的出色曲子,可惜了!也因此并不流行,虽然绝对是经典之作.我把手写谱带回国了,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的几个钢琴高手也很欣赏,没想到一不小心我还成了文化艺术传播者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3-21 04:14:03编辑过]
in the room that lovers live, wind will knock and disappear...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03-22
以下是引用大阿福在2006-03-20 18:44:10的发言:




手风琴在中国,曾经是一件政治色彩浓烈的乐器,是文革的时候唯一被允许在民间广泛传播的西方乐器,


呵呵,真实的情况不一定有这么糟。1967年,我妈妈用自己挣的零花钱,在商店里花了9元3角2分买了一把小提琴,然后找了个帅哥老师教她,当时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外婆气得不许妈妈再学小提琴了。不过妈妈后来还是坚持拉,那把小提琴现在还在家里,当然妈妈10年前又开始学钢琴了,最开心的是<The naked face>越弹越好了。

爸爸拉手风琴是一绝,我们那是小地方,因此也算是权威了,但爸爸是洋派的,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只喜欢外国歌曲。小时候最喜欢翻爸爸的大相册,爸爸在大学时候是学校的爵士鼓手,不知多潇洒迷人呢。也喜欢听他说起当年的大学生活,那些周末舞会,舞伴是漂亮的俄国女教师,听他用俄语唱〈三套车》,说实在的,很令人向往。虽然后来的生活与风花雪月无关,但是我喜欢看爸爸跳那些俄罗斯舞蹈,我打心眼里佩服,快60岁了还能完成很高难的动作。曾经很想买博雅的橱窗里那套爵士鼓,记得是5千多元,幻想着工作以后就给爸爸买一套,只是没有机会了....

其实父亲和母亲的家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都是历经磨难的,但是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所示说,苦由境生,乐由心生。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历史,也没有必要想成一片黑暗,每天太阳还都在呢。

in the room that lovers live, wind will knock and disappear...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03-23
每天太阳还都在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6-03-23

我对打击乐器没什么兴趣。钢琴除外。——诧异吧?“钢琴不是属于键盘吗?”怎么成了打击乐器?没错。正是如此。我也是读了普罗克菲耶夫传记之后才弄清的。


若干年前我在一篇乐评里说过,二十世纪对流行文化贡献最大的种族是非洲黑人,因为是他们的爵士乐一统天下。然而别忙,黑人音乐中的原始和野性过于滥觞,让流行音乐变得空前弱智。


所以,我讨厌爵士鼓。它仿佛味精,不分场合地撒到所有的汤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