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个有洁癖的人,见到了老鼠在屋内活动。如果他的经验中有一条:老鼠带有致病的细菌。他会“想”到:有细菌会致病!于是预期到了生病,焦虑产生了。在焦虑的情绪下,会高度积极的做好消毒的工作。
当然大部分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即便也知道“老鼠带有致病的细菌”的事实,但是并不打算去做点什么。他们可能会想:带细菌也没什么吧(潜在的意识是:我知道这个事实了,但是这并不足以要我去做什么来改变现状),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
设若一个地方曾经出现过鼠疫,那么相信后者中大部分会觉得见到老鼠就“足以”要做消毒。但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言,很多人总是喜欢什么都不做。就让生活来安排这一切吧,他们会想。在他们看来,生活很安静平和。如果没有饥饿,动物们的生活是最安详的吧。
一种生活态度:有什么事情,总是很喜欢推测它的后果,并进而试图采取动作。不过,真实的状况肯定比所看见的事实要复杂。因此,在第一时间所看到的或者想到的,只是对生活的一个猜测,而必不等同于生活本身,因此,着急的要进行动作,很多时候是不适合的。
譬如说:“冲动是魔鬼”。总是要冷静下来的后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的糟糕。
我还知道很多人,在面对事件的时候,除去特别的情形,他们一般不为事件的预期而动作。
哪一个对?
如果要是讲细节的话,那么是第一种态度的对。因为人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接触到的事情细节做出发应和安排。但是如果讲全局呢?那却是不一定对。因为无论如何,所接触的细节只是大局的一个局部,并且,一个人所依据来计划的,也只是根据他的生活经验,它们只是适合自己,而必不完全适合别人,因此若决策还涉及对他人行为的规划,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人喜欢对生活做出判断,而且经常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正确,因此也慢慢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依据上面所说的,这本身就是一个自作聪明。因为很多的判断是多余的。
有些事情可以很快解决,如桌子上有了污垢,很快就可擦掉,事情也就解决了。但是,有些事情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印象却有时很难立刻消失。
感情的兴奋,不管是高兴还是悲伤,都应顺应自然,这样,感情的波动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平息。这是自然的规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会自然地体会到这一点,聪明者会把烦恼和不安抛到脑后,但也有些人总想从现实的烦恼中逃脱出来,为此而费尽心机,结果妨碍了感情的自然流动。
如果顺应自然,听任自然的经过,一般几天之后也就忘记了。但越想赶快忘掉,印象就会更深。就象噪声音恐怖患者,他们极力强迫自已不去注意声音,但越是这样就越注意声音。最后连钟表的‘滴答”声音,也搅得他自已心烦意乱起来。人已经听到了声音就让它听吧,同时也要坚持正常地工作,这样就不会不知不觉地连电车的声音也听不到了。本来无法解决的事情却想马上解决。
做上述描述,是想表明:思维也许并不像我们对它毫无了解的时候,所臆想的那么奥妙。你可以看到其中的“我”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决策机器,但凡有一点点信息,就开始调动自己的经验,试图预先做出判断,并由此产生对应的情绪(动机),进而开始动作。这里会产生很多的情绪、动作,它们原本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整个过程上。人能有所为,是智慧。能有所不为,是更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