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次晚上外出。坐上出租车,从静安寺沿北京西路向东走。街灯的光从法国梧桐的枝叶间漏出来,在路人的苍白的脸上掠过。旧租界的夜晚依然象过去那样神秘安祥。久违的上海。
突然司机一个人笑起来,说,“那家餐厅怎么又换老板了?”
我只好跟他搭讪:“什么?”
他歪头对着马路左边的一块霓虹灯招牌。我其实不想多说话,不过还是跟了一句,“餐厅生意向来就不容易做嘛。”
“这家茶餐厅开张不到半年,连装修钱都没赚回来···”老头话匣子打开了。
“上海人不喜欢去茶餐厅”。他终于说出结论。
这下我倒好奇了。“为什么?我看上海的茶餐厅多半都是香港人开的呢。茶餐厅在香港和广东很普遍。···”言下之意,似乎有点儿嘲笑上海人这些年来对港式摩登的追求。
他打断我的话,继续沉浸在他自己的思路中。“茶餐厅,我们上海人不喜欢去的。没什么饭菜好吃,只有点心。桌子排得太密集,说话会被旁边人听到。装修也不讲究,环境不漂亮,没有气氛。···”
“我们上海人出去吃饭,喜欢地方安静,喜欢环境好,装修要漂亮,空间要宽敞,可以谈心,不要太吵闹的。”
这司机依然保持着老上海人的挑剔和骄傲。也许上海人历来对时髦风尚的不知疲倦的追逐,已经越过香港人的头顶,向洋人再度举案齐眉。
他这么一说,倒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变化。在广东生活多年,早已经习惯了茶餐厅里的人声鼎沸,强烈灯光,拥挤大堂,以及油腻腻的地砖和洗手间。甚至近年来也对港式冻奶茶甘之如饴。谈话让旁人听见?哈哈,他们想听就听罢。
上海的餐厅里,一片安详,没有电视机,碗筷刀叉的声音也显得清澈响亮。食物未必好吃,尤其没有老火靓汤或者猪骨煲,不过,很适合在里面不慌不忙地跟人聊天几个小时,或者一个人拿一本书,慢慢读完几章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