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名背后的故事
深圳始见康熙年间编的《新安县志》中,1410年(明永乐八年)建墟。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宝安由来有二。广为人知的是,境内有宝山(在今东莞市樟木头镇),其山多银,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
罗湖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的罗湖村。“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湖”就来自周围湖塘众多的那座山的名字。
福田来源于“福田村”,跟沙头黄氏有关。南宋光崇年间(1192年),上沙村的始祖黄金堂的第四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的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因块块成格,取名“格田”,又因庄稼好似图幅,更名为“幅田”,后又改为“福田”。
南山早在宋代就已经存在。历史上,南山村名变更过多次,村民大多姓陈,以前曾叫“陈屋村”。因位于大南山麓北侧,又得名“南山村”。
盐田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盐田村、盐田墟的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
观澜原来叫“官难”。在建立观澜墟之前,附近的居民赶集都到附近的清湖墟,后来,东莞知县派人勘定了观澜墟的地址,它坐落于新安、东莞两县之间,而新安、东莞各自都在墟内设置了地方治所,当官的互相牵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难”,以为一种讽喻。
龙华清同治年间,梅县、东莞等地客家移民迁徙于兹,成立龙胜堂,并发起建墟,之后逐渐繁华起来,龙华因此得名。
布吉与俗称“布隔”有关。300多年前,有个莆隔村,因客家话中“莆”与“布”发音相近,到清朝中期逐渐被称为“布隔”村。清咸丰二年,在村的南面建起丰和墟。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设了一个“布吉站”,“布隔”遂就称为“布吉”。
葵涌古时此处河流交织,长满蒲葵,得名“葵涌”。“涌”(音“冲”)是东部乡民对入海河段的特有称呼。
大鹏得名是因为境内的大鹏山(也就是七娘山)。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全名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是防倭抗盗的海防要塞。
沙头角相传清朝一位大臣到这里,面对眼前碧波荡漾的大鹏湾,随口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因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比较血腥。“沙头”其实是“杀头”,沙头角是个杀人场,清朝时,抓到的海盗就是在这里被砍头的。
梧桐山据清朝嘉庆《新安县志·山水略》载∶“……顶有天池深不可测,多产梧桐异草,山下有赤水洞,邑之祖龙也”。另有一说法是这里原来叫蜈蚣山,听起来很像“梧桐”,慢慢就叫成了梧桐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