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越来越贵,车主们,今天,我们就教你「11个省油好习惯」,祝你揩油成功!
国际油价随时又要大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油品供货商也正酝酿调涨油价,对升斗小民来说,代步车花的油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你真的在乎油钱,福特的技术工程师提供一些省油撇步,而一家汽车改装店老板提出警告,不要随便乱改装,否则会多花冤钱,车子反而更耗油。
8个No/免你耗油
1.别再怠速温车了,真的很耗油
如果你早上出门,习惯发动引擎,让车子温个几分钟,千万别再这么做,这样停车利用怠速来温车相当耗油,而且会让引擎夭寿短命。如果一天怠速温车五分钟,一年就要一小时八十多分钟,那得耗费很多油。怠速温车,时间一长,引擎室汽缸壁会产生水珠,水会使机油的润滑效果衰减,引擎反而容易损坏。
现在的车子不再使用化油器,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冷车要拉阻风门来温车,正确做法是一边开车、一边温车,只要速度不要太快,开个一两公里,引擎就能达工作温度。
2.不必要的电器别用啦
车子许多电器化的配备其实很耗电,电能来自发电机,所有的电器,包括冷气、车灯、防盗器、测速器、除雾器等等,都会让发电机负载量升高,发电机发电量要增加,就得靠引擎带动皮带来发电,当然会让引擎的油耗增加。
如果要省油,就不要在车内使用太多耗电的配备,尤其是雨天,开着音响、打开车灯、再加上雨刷启动,这样是绝对耗电、耗油。
3.别再推杂物,里里扣扣很耗油
虽是老生常谈,不过许多人的车内总是放一堆不必要的杂物,根据保养厂过去接触过的案例,许多人不清车内不必要的物品,有些重量达到四五十斤,等于多载一个人在车上,当然耗油。
一些不必要的配备,也许可以考虑从车内移走,例如在无安全疑虑的情况下,可以用补胎剂取代备胎,备胎的重量少说也有八九公斤。又例如宝宝不搭车时,儿童安全座椅可以拿下车,虽然麻烦一些,但是可以省一点油,积少成多。
4.不要大脚踩,循序加速起步最省油
省油和激烈开车、追求速度感有时是矛盾的,要省油就得避免起步时重踩油门,重踩油门比一般正常速度起步,耗油量会增加2到3倍。其实重踩油门和逐渐加速,要达到时速60公里,两种开法在时间上只差不到10秒到20秒,要省油就不要抢那十多秒的快感。
5.保持车距而不频踩煞车,省下的油量更多
如果不保持车距,你在马路上很容易需要踩煞车,当你踩煞车,自排车档位会下降,车子就得再从低速档拉上来,静止起步或低速文件起步,引擎得吃掉较高的油量。
接下来,开车的方法很重要,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如果你常常变换车道,行驶距离也比较长,这样也会多消耗一点点油,而常常变换车道,为了超车,一定得重踩油门,油耗自然会增加。
6.不要乱改装,省不了油反而多花钱
有些改装店老板会建议车主拆掉车子的触媒转化器,换上所谓的代触媒,一家汽车改装厂的技师说,其实拆下触媒转化器,反而会造成排气管回压过大,消耗引擎的力量,想要省油反而得不偿失。
7.莫信"超级补药",效果有限
时下各种改装店会卖一些号称能增加马力、提高省油的添加剂,有些商品其实效果有限,多花钱买补品,却不一定省很多油钱。如果不慎用到一些仿冒品或劣质添加剂,车子更伤。
8.不要随便换扁胎,跑得稳但也吃油
有些人为了追求操驾的快感,换了扁平比过高的性能胎,也就是胎面的宽度比较大的轮胎,这种胎提供抓地性能,但胎面接地面积大,摩擦力也大,引擎就得增加动力,油也就吃得多一些,尤其是静止起步时,耗油特别明显。
3个YES/帮你揩油
1.找个荫凉地方停车,老车别在烈日下太久
如果可以的话,车子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曝晒,停在地下停车场或有树荫的地方。对一些老旧车辆来说,管路可能破漏,烈日下油箱内的油容易蒸发,变成碳氢化合物,会从一些老旧的管路或不够密封的油盖泄出。
此外,烈日曝晒,车内温度升高,发动引擎、开启冷气,要让车内温度降下来,冷气运转的时间就比较久,当然会多消耗一点汽油。当然,如果换装隔热效果较佳的隔热纸,也可以让车内冷房效果比较能维持,如此冷气压缩机运转时间就比较少,引擎也就比不那么耗油。
2.定期保养,不可忽视
大家都知道车子每跑五千或一万,就要定时回保养厂做保养,不过如果你的车子长时间在壅塞的路段行驶,保养周期就得缩短一些。油、气、水、电的补充,让车子保持最佳状态,会比较省油,尤其是胎压一定要足,不足时最耗油,胎压过大,轮胎容易跳动,同样不好,换打氮气或许是让轮胎胎压稳定的好方法。
3.清积碳,市区开车族一定要做的事
另外,常在塞车路段行驶,引擎低速运转,燃烧效率较差,引擎室和喷油嘴就会有较多的积碳,这样引擎效率低,一定耗油。
你可以查看火星塞是否有积碳,或者从排气管残余物的情况来判别。一般来说,每一万或一万五千公里就应该送车子回厂清积碳,不过如果常跑高速公路,那么清积碳就不必这么勤,根据车手经验,时速一百左右的速度,跑个两三个小时,引擎的积碳就能藉此而清得干干净净。
3UUdJ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9 22:38: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