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篇
真正的考验是应用
汽车工程学会的资深专家曾在去年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出明确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产品成熟和耐久性的问题。
尽管奇瑞花大量资金同AVL进行合作,尽管奇瑞动力开创了中国发动机技术的新篇章,但其品质还需经过时间的证明。前几年,奇瑞及其他自主品牌的早期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不成熟的一面,有的是小病不断,有的是大修连连,在消费者那里落下了口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品牌的口碑。

图注:资深发动机专家胡复见证了奇瑞-AVL的合作过程
mO> [kb"V'
#
+ n
&

图注:来自一汽的元老级发动机专家康来明老先生
中国自造车的历史虽然已久,但在自主设计上面仅仅走了几年的时间,制造水平、产品综合品质还不够稳定。纵观先进的汽车生产厂商,多是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才发展到现在的地步,我们没有理由盲信更没有理由要求新兴的自主品牌能在一夜内破茧成蝶。
前几天坐出租车,驾驶伊兰特的司机提起“日本6年车,韩国3年车”的说法,让笔者不禁慨叹:领先于我们的日韩汽车尚且获得如此评价,我们自己的产品又能禁得住多长时间的考验呢?
不规范无以至千里
高品质车是如何打造出来的?这牵扯方方面面的因素,设计水平是其一,制造组装工艺是其二,而稳定地零件供应同样重要。
自主品牌目前多还谈不上设计水平,模仿还是主流。制造工艺更是无法和精专的大厂相提并论。零部件渠道呢?当然也是亟待规范。
从奇瑞发动机的零部件供应来看,老总尹同耀坦然承认:目前该品牌自制率大概是25%左右,采购区域也没有划分,当然不局限于安徽、江浙还是东北,这方面没有特意规划,选取工作主要是从质量、开发能力和成本方面来着眼。
不能不承认,国内消费者之所以对进口零部件由衷信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品质的考虑。像奇瑞这样分散采购的品牌占据了国内品牌的大片江山,尽管在采购灵活性和成本上具有优势(这也是合资车相对较高的主因之一),但在控制质量方面却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奇瑞近期的一些动向显示,该品牌对零部件品质的重视度明显加大了,希望奇瑞发动机能够带个好头。
较真和宽容
奇瑞一面打着民族的旗号为自己呐喊,一面暗里使劲,尽一切可能深入研究、获取和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参与媒体见面会的记者语锋犀利,一问再问知识产权。
何谓自主知识产权?较真一点的说法就是:这台发动机从里到外、从冶炼到成型、从凸轮曲线的设定到燃油喷射的规则等等都必须自己研究透了的,才能叫做自主知识产权!虽然有些记者没有直接表达这种意义,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能导致这个必然答案。

图注:市领导表达了政府对奇瑞动力的支持和关怀
笔者更倾向于宽容一点的说法:合法地取得了某个知识,并且拥有使用和改进的权利,基本上就算是自己的知识了。否则,我们用方块字岂不是侵犯了原始人的造字权呢?所以说,买来的知识,跟别人一起实践得来的知识,也是属于自己的。那种将自主品牌说成“没知识没文化”的做法极不厚道,民族汽车业虽然有种种问题,但想方设法一棍子打死,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尹同耀在谈到最近热炒的奇瑞出口美国的事件时说:能活着回来就是好样的。面对残酷的美国市场,这话决不是谦虚,更不是没骨气。中东市场上奇瑞的步伐的确很快,但美国市场的淘汰能力却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奇瑞人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能力,所以他们心态较为平和。无论怎样,向前走总是好的,摔了跟头就当交学费。奇瑞真的开始真抓实干,一上来就搞发动机,勇气绝对可嘉,从民族情结上考虑,舆论也当大力支持。
也许有一天,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那符合中国标准的国产发动机兴许会成为世界的标准——谁的市场最大,谁的标准就是最重要的标准!
D0x+b2x^
(!Ml2

图注:奇瑞动力的标志带着象征环保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