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活动由香港电台第四台发起。前四名的评选结果,今年和去年竟然一模一样。
冠军: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亚军: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季军: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第四名:伏昂·威廉斯《云雀高飞》(The Lark Ascending)
本次评选的入围曲目共300部作品,其中四分之一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柴科夫斯基作品。莫扎特被评为最佳作曲家,因为仅他一人的入选作品就达到21首之多。
显然,这个由公众产生的评选结果比较符合香港的城市文化形象。
1)大众口味侧重旋律优美抒情,尤其东方民族。香港人也不例外。
2)香港人也喜欢通俗和温馨情调。从拉赫玛尼诺夫到布鲁赫到伏昂·威廉斯,依稀可见英国文化烙印。因为这几首曲子都是早期大工业时代的热门货。
3)香港人眼中的通俗曲目,若拿到国内来,还属于冷门罢。国内喜欢的,依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和柴科夫斯基。
香港人评选的这四首最佳,除了那首莫扎特之外,其余三首也都是我的至爱。莫扎特那部单簧管协奏曲,不怕笑话,我似乎还没完整听过。我只知道电影《走出非洲》配乐中用了它的慢板乐章,一派夏日黄昏的静谧闲适,精彩绝伦。
拉二,我早在卡式录音机时代就听了无数遍。我认为,拉赫玛尼诺夫是直接引导古典音乐与好莱坞以及百老汇风格接轨的划时代人物之一。喜欢电影同时也喜欢古典音乐的人,看看《七年之痒》(Seven Years\' Itch)吧,玛丽莲·梦露惊艳出场时,正是用了拉二第一乐章开头时的神秘引子。
想当年初听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爱屋及乌,让我对演奏者艾萨克·斯特恩也崇拜有加。私下里我认为,这部作品虽然从立意上不如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以及西贝柳斯的同一体裁作品伟大,但却是最好听的小提琴协奏曲,从这点上来说,简直可以胜过门德尔松。
而伏昂·威廉斯的《云雀高飞》,虽然只是一段十二分钟的小品,但却回肠荡气,堪称天才之作,美得让人忘记呼吸。当然,它向来不是国内各个古典音乐论坛的众多资深发烧友以及古典音乐杂志的热点话题,因为它显然不够“深刻”。如今它终于荣登排行榜前列了。让我们为伏昂·威廉斯长舒一口气罢。
(上述文字是我刚刚在某古典音乐论坛上发表的帖子,顺便拿过来灌水。建议滔滔有空时,不妨在网上下载来听听,我相信绝对比维瓦尔第《四季》更入耳。)
下面这套双张碟的激光唱片,是十月革命以后长期流亡海外的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封面画像正是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当然,老拉本人并没有来得及活到激光唱片时代。
这张唱片是八十年代的美国电影《走出非洲》原声大碟。其中一段音乐用了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德。
这张唱片收入了著名的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封面上的演奏家,是韩国女子郑京和,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蜚声国际,迄今为止依然是著名小提琴家中唯一的亚洲女性。
最后这张唱片,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英国小品音乐,并且正是以伏昂·威廉斯的《云雀高飞》作为压轴曲目。关于浪漫主义音乐,德国人喜欢抒发宗教情感;俄国人忍不住慨叹人生无常;法国人永远是在渲染爱情;而英国人,完全侧重于歌颂田园风光。看看它的曲目,除了著名的《绿袖子》、《云雀高飞》,还有《河畔夏夜》,《春天里的第一声布谷鸟鸣》等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4/2/2005 1:46:49 AM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