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
BxG0vJN|
MA(\r
hS*3yCE"8
&p8K0 |
"JJ )w0
/}#z/m@bN
F~W*"i+EZ
一、发动机点火能量多少合适?
>@h0@N
"Q2[A]4E 其实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一个问题,发动机在什么工作状况下用多少点火能量汽车工厂存储于ECU的只读存储器ROM中。
6st(s@> ECU只读存储器ROM中存有500多万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实际工作情况实驗测量优选得出的。发动机工况千变万化,ECU要根据各传感送来的信息计算寻找出只读存储器中与现时相同(或最接近)工况的数据,发出喷油脉宽、点火提前角、闭合角(点火线圈充电时间)指令。
V%Y.N4H 一辆车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ECU的数据编写程式,工厂不会公告数据,属知识产权范畴。
u`E_Q8
=wS:)%u
'DntZK
6"&&s
但是有关点火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公开们的,写在教科书上。所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发动机点火能量作出正确的认识解读。
Fo~C,@/Qt
%,6@Uu#%6
6
D!,vu
G=~T)e
A 、在燃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成功点燃混合气的跳火能量为0.3mj就可。(0.0041868mJ=0.001卡)
Q#:,s8TW[
u\=Nu4)Z
F
/*D]4AK
!7 *X{D v
传统机械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50mj,电子无触点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
-V4@BKI8 当点火线圈初级能量可达100mj以上时称为高能量点火,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点火线圈初级能量达到200-300mj或更高称为超高能量点火,多用于稀薄混合气技术发动机(环保,日后发展趋势),压缩比在13:1,空燃比25:1。
!;iySRZr
jOE b1
:K2N7?shA
<qHwY.
B、点火能量大小由ECU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控制,与喷油脉宽类似控制点火线圈初级电流通断时间。
Rn-L:o@?
控制点火能量大小的目的是既可保证成功点火又可保护各种元器件。例如火花塞、分电器、点火线圈初级、点火模块等等及感少电磁波幅射干扰。
VWbgusxJ
C5;"mo-
EY> %#0
Lqwc:%Y:_
C、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大点火能量只是提高较浓或较稀混合汽混成功点火概率,所以对于怠速、低速更有利。
xr.fZMOh4
LTFA2X&E=
&hqGGfVsd
QeU>%qKT
D、点火能量达到一定值后,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功率(燃烧速度), 即所谓的增加马力。
a08B8 很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点火能量越大燃烧效率越高,其实是点火成功与不成功的问题。
5%,n[qj4IT
9$S2:2(G
<1_?.gSi
r|0C G^:C
E、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汽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这个理沿用了100多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事实。例如同样的点火能量,北方冬天发动机温度不足,使燃烧效率低,油耗上升。
=oiY'
}%(i 混合气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燃烧的速度快,一点即着,高到一程度甚至自燃即点火能量为0,所以,发动机转速越高温度也根随增高,用较小的点火能量即可。
B(b[Dbb
Uf_w
o
D.$EvUSK<.
rr9HC]63
F、假如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NS=<'U
)Oj
bmU!7
{/B) YR
S:^Q(w7
G、点火失败原因:1. 混合气在浓限或稀限区2.火花塞断火。
&;%+Hduc
IP{Cj=
aD3$z;E
poXkH@[O
请参看图(1-6)
~zRW*pd
*b.>pY?2|
jl7e6#zu
]-ZD;kOr
二、火花塞的能量转换特性
KzM\+yC
x^C,xP[#Y;
\x|(`;{
9|OQHy
只有把火花塞电能转换成热能的工作特性弄清楚了,才能正确解读点火能量。
AWf zMJ;VS
|7f}icXKur
wRLkO/Fw
Q&n|tQ*4
A、火花塞跳火由电容放电期(1-10微秒左右)温度达60000K(色溫单位K=℃+273.15)。,及电感放电期(最大量:传统约0.7ms无触点大于1.2ms) 温度达3000K。
=0 m[
AbfLV942
Ue-HO
E{lq@it32p
B、正常情况下混合气由火花塞电容放电期点燃,当混合气成功点燃后电感放电期对输出动力没有存在的实质意义,只会加速火花塞电极的烧蚀。就如我们启动发动机扭钥匙,着机了还在扭住不放手一样多余。
7tfFRUw 祥見:http://www.dncc.cn/bbs/dispbbs.asp?boardid=41&id=8969
+Mg^u-(A 当电容放电期不能成功点火时,电感放电期持续的火花延续点火,适当延长火花期还有利于残余气体燃烧,有利环保,这是它存在的目的。
.W?POJT
z*x6V0'yt
nPv2: x
"~FXmKcX
C、火花塞电极形状对跳火电压及放电时间有影响,但変化量不大。反而发动机工况对跳火电压及影响甚大,不同的工况跳火电压可达6、7kv变化之多。
dQizM^j 跳火电压是个变量,其它条件相对稳定时,只要影响因素是压力及温度。
W>@+H"pZ
{fX4
?8~$du$
"=
%-
D、火花塞间隙跳火前如同稳压二极管(拑位),虽然点火线圈可输出几万伏高压,但到达击穿电压时点火线圈电压就升不上去了,跳火后如同一个电阻,点火线圈的剩余能量通过这个电阻泄放,产生持续的火花。
=h&^X>!
~S=h
xK
I
&E9%8Q)r(
GvVuF S>y
E、火花塞间隙小,电极吸热作用使间隙中的混合气体温度难上升,不易着火,过小就进入淬火区。
<LLSUk/ 火花塞间隙大,跳火能量上升(电压增大),但压力高温度低时容易发生击不穿混合气(断火)现象。
()SG 火花塞间隙在0.7mm-1.2mm之间,点火线圈能量大间隙也适当增大,对提高点火成功率有利。
R.RCa$
UkGUxQ,GU
M,6AD]
t[DXG2&
F、火花塞能量来自点火线圈,所谓有高能量火花塞实是无稽之淡。
LS \4y&J40 不管用何材料制造火花塞电气性能是一样的,只有使用寿命不同。
L1 J"_.=P 火花塞二个电极都是导体,其间隙中的混合气为负载,原理如同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铜导体线或铁导体线去连接一个相同电阻的负载时,所通过的电流是相等的,即转换的热能大小一样。
>uI|
S G、贵金属(铱、铂…)有较低的电子发射势垒,所以跳火电压比普通火花塞低,互换时贵金属火花塞间隙应略大于普通火花塞间隙才匹配。
_El=M0
Dzp9BRS
2f
UoBu0Rx
I]zCsT.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T?Hs_u{ A、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不变时,火花塞击穿电压越高,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越大,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短。
=Cu! B、 点火线圈输出能量变大,火花塞击穿电压不变时,则电感放电火花期变长。
3/oVl
6
c?>@
P
]?-8[v~{C
(V!:6
重要提示:点火能量大小不会影响发动机混合气燃烧速度的理解为
:G!i]1x<
(
kCzz-_\
;&RBg+Pr
YS],o'T
100mj与150mj能量通过火花塞时,火花塞电容放电能量相等,时间也相等,电感放电火花期时间长短不同,即在相等的时段内所发出的热功相约。
=[5F~--Tf
[A\DuJx
@3*S:;x
/M2U7^9``"
N++ ;}j
[zJ|61^
6w`.'5
&|fPskpy
v%muno,
T@xaa\bzg
Mtaky=l8~I
三、点火线圈能量
+h? Gps
#Cb~-2:+7
gWl49'S>+
dF^`6-K1
点火线圈即高压变压器,简单工作原理: 变压器初级电流变化引起变压器内磁通量变化,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高压)。
&g!yRvM!;Q 有两种点火方式:
8ZNwo A.。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
|Gt]V`4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以点火线圈建立磁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z7+%n TO 特点:靠断开初级线圈电流产生点火电压,火花持续时间长。
5dhT?/qvc
P26YJMJ'
si|b>R&Z
GA@Zfcg
B.电容储能式点火系
V7i1BR8G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先从电源获取能量以蓄能电容建立电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7=x]p 特点:靠电容通过初级线圈放电产生点火电压,放电能量大,时间短,可在一个燃烧期作1-3次跳火。
5x; y{qT
f,}]h~w\ 根据实驗正实,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更适合家用轿车发动机,所以汽车基本都采用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而不是成本及技术原因。
tJ,x>s?Y
\#; -C<[b
2So7fZa^wg
t%n3~i4X:
电感蓄能式点火线圈其输出负荷为50PF时(火花塞电极默认电容)时,次级电压上升时间一般为10s~50μs,幅值在35kV左右。
^p0BeSRiy; 点火线圈初级电流按指数曲线规律上升,通电时间长电流大。点火线圈初级电流越大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大,电流越小断开时输出能量越小。ECU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对点火线圈能量的控制。
Z q--m/
Uu9\;f
h'x|yy]@3
%v\0Dm+A
点火线圈并不复杂,设定点火线圈最大能量后,可根据电工学公式计算出各项參数进行试制后定型生产。
#;Y JR9VN
M SU|
T
1e*+k$-{
P=eVp(/x
四、 探讨结论
]l
zt"[
L5E.
`^?
Zf |%t
TU{^/-l
清华大学研究说明,传统点火改为高能点后功率提高不足4%。
6Y0k}+j|>E
0P^RciC f
|uId:^{
#qY`xH'>
现代电喷车都用高能量点火系统,我们改装点火能量还有多大的提升余地?
@S\!wjl]C 为什么提高点火线圈能量后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cO%-
Av~P 点火能量是否可增大到1000MJ,上限是多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5
e=9~].7
6D3hX>K4
LkYcAY$w
K|[p4*6
最具讽刺的是厂家要控制点火能量的输出不要过大,而改装者却越大越好。
b,C2(?hg
b;Nm$`2
HrOq>CSR
D;?cf+6$
有人说是汽车厂设计的疏忽,有人说是成本原因,也有人说厂家是对的。各人自己去解读吧。
%_P[
C}4
IL0e:-@!0
y
-6{>P/
#zf,%IYF
s'4O]k`
@?2ES@G+Ji
+$YHdgZ.
五、本人浅见
uXo uN$&
i+Lqj
~f:"Q(f+
}60/5HNr
9S|a!9J
9&bJ]
je`Inn<
从有关文献中可知:
1ozb
tn
(((|vI3 <
z+{xW7
G+2 ,x0(
`(ik2#B`}
?bpVdm!
T|0+o+i
A、火花塞间隙不变时,最小跳火能量决定于温度及压力。最小跳火点火能量大小是随发动机各种工况改变的。
0qIg:+l+
"vT$?IoEV
Zxhbnl6
,Si{]y
B、 温度及压力不变时混合气过浓或过稀需要更大的点火能量才能点燃,即增大跳火电压。
oP9 y@U
UAT\ .
]wdE
:k,D
7=9>yba)^
C、 混合气燃烧的速度(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气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与点火能量大小无关。
8
| =C/k
+] ;WN
U'ctO%
=YgH-{
D、最小点火能量虽然能点燃混合气,但为保险起见,应适当加大。
{guOAT-w
zO"De~[9
yZNG>1N
E&kv4,
E、 混合气浓度在着火区时,火花塞跳火即可成功点火。混合气浓度不在着火区,点火能量再大也无法成功点火。
[nig^8
7d%x 7!E
ow9a^|@a
LXX('d
7mYcO3{5{
WeRDaG
QD!NV*
所以1,点火能量越强,点着混合气概率越高,即范围变宽(见图曲线)。因发动机低转速时进气量大压力上升,温度又较低,所以提高点火能量对改善低速及怠速点火性能较为明显。但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由于混合气着火容易,造成点火失败原因减少,发动机输出就不会有什么差异了。
I1>f2/$z*
3Ed
v[uVAbfQ
Wtu-g**KN
所以2,混合汽燃烧时间在750μS-2500μS之间,高能点火火花持续时间在1200-1800μS。
]*a(^*}A% 当用1800μS火花能量去点燃混合汽燃烧时间只有1000μS的混合气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ASi2;Q_{_ 答案是:混合气已燃烧完结而火花塞还在跳火,电离通道生产的高热加上火花塞自身温度加速了火
+arh/pd_I 花塞电极的烧蚀,也增加了点火系统负担。这样讲你应明白为何ECU要有调节点火能量功能了吧。
T$M
Xsq
n+=7u[AZi
BIMX2.S1o
FB?V<x
ec^{
ez@`
(F;*@Z*R
ZrP
8
/>
所以3,ECU根据不同的工况输出恰到好处的点火能量,达到既不失火又可保护点火系统元件的目的。事实是这种保护会使发动机点火成功率范围变窄(见图曲线),在低转时确实会帶来某些时刻点火失败,造成发动机抖动,也因点火失败造成功率损失。所以当用较强能量的点火线圈时,对低转点火成功率会提高,就是所讲低速好了。
]*$o qn=m
?<0'h{z Ny
GXv2B%i8
oe9S$C;$'
所以4,我个人认为厂家的点火能量选择是为了达到“保护”与“能量”的平衡,牺牲了非工作转速区的性能。这个道理与怠速的稳定性及耗油的矛盾是一样的。某发动机把目标怠速定在500转时省油但抖动很大,怠速定在1000转时很稳定却费油,最后为取平衡怠速定在800转。但并不影响发动机正常转速工作的动力性。
`Sj8IxO
uxq#q1
Y k"yup@3
W?@+LQa??
一台发动机推出市场之前,厂家一定经过各种测试。点火系统是关系到整机功率输出的重要一环,不管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多优秀,当点火时间失准、点火能量不够造成失火时,发动机性能将大打折扣。
yD ur9Qd6 厂家有各种设备仪器,实驗资源来对发动机性能测试,所以厂家必定会通过各种实驗选择一个合适能量点火线圈的。
h6Hop mWVx 当我们用感觉去测试点火线圈时,厂家却是用电脑图象观察分折,不在一档次。
\cq.M/p 厂家做了99%的爬山工作,不可能最后由我们用1%代价去达到顶峰。
%6<2~
27jZ~Bp$
r;aP`MVO<
c'6$`nC
_A/
]m4
结论:增大点火能量,成功点燃混合气概率越高,大到多少合适我不知道。
#[#dc]D
uy;3s=03^
2'r8#,)
y!^RL,HIL
h OboM3_
I$wP`gQh
%r!
-RH ?FJ
<qRw!
'S^
ln=zGX.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06-30 21:35:43编辑过]